幼童便秘的盛行率 台灣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生戴季珊說,根據美國研究顯示,1歲以下的嬰幼兒約3%有便秘的困擾,1~2歲的幼童便秘的盛行率上升到10%。便秘可分為器質性便秘與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是指因疾病引起的便秘,約佔便秘兒童的5%;功能性便秘則是因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引起,約佔95%。

功能性便秘的好發時期

戴醫生表示,功能性便秘有3個好發時期,分別為:幼兒期(6個月大至2歲)、學齡前、中學階段。幼兒期的便秘常發生在添加副食品之後,由於水份與纖維素攝取量減少,使得排便變得困難;學齡前的便秘常發生在幼兒入學時,由於開始經歷團體生活、陌生的環境,以及要早起上學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或是對於家中以外的馬桶感到不習慣而憋便,而且這個年齡的幼童經常會對排便沒有耐心,稍微有解便就交差了事,加上開始挑食、降低蔬菜水果與水份的攝取,使得排便更困難;中學階段的便秘常是因課業壓力而引起的。

6個現象判斷是否有便秘

戴醫生說,家長可由6個現象判斷小孩是否有便秘:

1‧每周解便不超過2次。

2‧排便困難或疼痛。

3‧肛裂、肛門出血、前哨外痔。

4‧糞便粗大曾塞住馬桶。

5‧顆粒糞便。

6‧偶有滲便。

有出現以上情況時,當心便秘已經悄悄找上門了!

治療便秘的方式

戴醫生提出,治療便秘要先打破便秘的惡性循環!便秘常造成肛裂疼痛,甚至肛門出血,這樣的排便經驗使得孩子容易縮肛不敢排便,當糞便長時間累積在直腸,就會變乾、變硬、變粗,而且容易滲便。在藥物治療上,會使用軟便劑約3~6個月,以減少宿便的堆積,改善硬便與肛門疼痛的情況,減少孩子對於排便的心理恐懼,避免縮肛不敢排便的狀況,並配合飲食習慣調整——足量的纖維素與適度的水份。

此外,同時還要進行行為治療,飯後蹲馬桶5~10分鐘,培養孩子對於飯後就想排便的制約反射,但也不是真的要求一定要排出糞便;如果白天沒有時間訓練,至少在晚餐飯後或睡前進行這樣的行為治療,以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便秘造成的影響

戴醫生補充說,排便困難不只是造成身體上的疼痛、心理上的恐懼,甚至會影響泌尿系統、社交行為與生長發育。曾有研究顯示,便秘的發生與蔬菜、水果、豆類製品、蛋類等營養攝取不足非常有關,便秘孩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明顯較低;便秘也會影響身高,有便秘問題的孩童,平均身高比沒有便秘者矮了約3厘米,而且便秘時間持續愈久,差異會愈明顯。

戴醫生提醒,許多幼童第一次踏入幼兒園的團體生活,對陌生的環境與作息的改變產生心理壓力,因而會表現在排便習慣上,便秘對於生長發育也有明顯的影響,想要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父母應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切莫忽略幼童時期的便秘徵兆,以期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