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零售額每年30%下滑的環境下,天然有機市場卻悄悄成長,即使面對租金、商品等各種高成本壓力,及市場大眾在天然有機知識教育不足的情況下,相較於3年前,香港已增加了更多不同品牌的天然有機產品,如何在環境、產業及消費端教育不足三重高壓下求生呢?
經驗分享人:
Duncan Ko:
源生坊有機功能食品專門店負責人;1998年開業至今全港擁有14家分店
Jerry Ho:
代理荷蘭皇家健靈、海靈等天然保健品,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問:景氣不好租金應該是很大的壓力,有沒有甚麼策略的改變?
Duncan Ko:就是該砍就砍,該投資就投資。有些店過去幾年不是很好,現在不景氣更不好,就不要拉扯,該砍就砍,但同時我們也增加商場活動來接觸不同的新客群。雖然說租金壓力大,但現在也出現了契機點。
現在很多業主都壓低租金,商場經營者也降低價錢邀請我們入駐,一些從來沒想過的租金金額竟發生在優質區域。從戰略上是投資的好機會,所以我今年反而開了兩家新店,一家在灣仔,一家在尖沙咀,這是好環境下不可能發生的事,這些高消費的地區可以讓我們接觸到新的客戶群。
Jerry Ho:我們重點是選好的商場,從2014年開始慢慢移轉銷售的店家,不景氣的時候最容易受影響的就是大眾市場,所以我們移出萬寧、屈臣氏這些地方,基本上調整到百貨(香港人消費為主的百貨)及有機專門店,因為他們很重視會員的經營,所以可以分散不景氣的衝擊。當然啦,未來會不會回萬寧、屈臣氏?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進去,不過就是要談到一個好條件才行。
問:經營模式是否會因應營商環境轉變?
Duncan Ko:新生代的消費行為網絡化是我們要重視的,特別現在很多網絡店家,多是做運送業,基本上他們有一車隊,以網站吸引客戶下單省很多成本,所以對我們衝擊很大。(問:可是香港這麼方便,大家喜歡直接買,網絡消費真的佔大比例嗎?)目前網絡下單不多,估計也不會比大陸流行,實體銷售渠道有面對面互動的親切感,實體跟網絡中間的平衡點在哪?目前估不準。所以不但要準備網絡平台,在實體店的翻新跟人員培訓上,都是不景氣時需要加強的重點。
Jerry Ho:做生意,如果你幸運就可以搭上潮流的順風車,但是機會潮流不能掌握,香港是一個很奇怪的市場,潮流來得快也走得快,可能不到一個月就走了。但是如果你是做生意的,不能這樣做呀,剛訂好貨,貨還在運送中,潮流就沒了,怎辦?
所以拿到評價好的商品,就是堅持經營的理念。我覺得有一個重點是,大家不要把所有的銷售渠道分得太開,因為消費者就這麼多,他們會去萬寧去實惠,看起來這兩個是不同性質的銷售渠道,但是都是消費者會去的地方,就都值得試試看,一旦捉到一個機會,就是另一個新商機;但是放到不同銷售渠道需要重新定位跟包裝。
問:促銷跟推廣有沒有甚麼變化呢?
Duncan Ko:價格戰是今年必做的,因為吃的有機商品周轉不快就要過期,還有換現金流的問題。
另外,廣告用來吸引新客群,過去在一些促銷跟大型活動上用過發行量大的免費報紙,發現來的都是舊客沒有新客,比預期差,所以現在我們以社交網站、保持出席聚會及活動,報紙只留《大紀元》,但最多還是自己的社交活動。
Jerry Ho:我們跟商場一同想辦法度過不景氣的難關,做一些活動甚麼的。保持住價格也是另一種展現商品是優質的方法。
媒體的選擇跟嘗試不同銷售渠道是一樣的道理,但不做大眾媒體,特別是周刊越來越少人看,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常說「別人不做的我做!」《大紀元》是很另類的報紙。
在廣告設計上,很用心:甚麼樣的特質是可以吸引人的,甚麼樣的設計比較凸顯商品……在商品的本身及廣告的創意上會認真思考。
問:面對不景氣要保持怎樣的心態呢?
Duncan Ko:不景氣加上有機專門店越來越多,我們就是堅持做好自己的本份,讓商品繼續有機化,我們看到一些同行開始加入一些不有機的東西去平衡盈利,但我們堅持讓自己更加有機化、形象更加鮮明,我們就是功能的、有機的公司。
Jerry Ho:建議拿到有商機的商品,先不要想拿去甚麼地方賣,如果只想要拿去哪邊賣,就只是想要賺錢,而是想要(構思)如何發展?為何要發展?就像海靈染髮霜,我的訴求點就是健康。健康,長遠對任何一個市場來說都是很大的市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