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調查發現,本港近四成中學生有抑鬱徵狀,當最感壓力的是DSE文憑試。有機構今年接獲660宗青少年精神健康服務個案,創4年來新高。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在過去5年的調查中,最多學生感到「自我價值偏低」情況前所未見,建議家長與子女建立有質素,及足夠的溝通關係。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0月至今年5月,訪問來自42間中學、逾1.5萬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發現38.7%中學生呈抑鬱徵狀,32.2%有高焦慮徵狀,19.8%同時受抑鬱及焦慮「雙重困擾」。最大壓力來源是DSE文憑試,有15%學生由中一開始已感壓力,且壓力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遞增。其它壓力來源包括家庭及朋輩。
臨床心理學家郭韡韡表示,最多受訪學生經常表示感到自信及自我價值低,覺得「我不是和其他孩子一樣聰明」,同時擔心考不上大學。她表示,結果反映學生過度重視學業,易將成績等同其自我價值。其次是感到自己受重視和關愛程度不夠。
Teresa是今年升讀中六的學生,她躁鬱症及兩極情緒問題而從中一開始感到孤單、空虛及被排斥,曾試過割手,並在情急之下動手打同學。情緒嚴重受困擾曾需入院治療並持續服藥。她說自己現時需面對DSE的壓力,但在社工和學校老師的幫助下已學會平衡壓力,並為自己設立一個可達到的目標。
Vivien是新移民,12歲時來港,因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她在中二時被同學排斥,感到孤單,中四時更則出現失眠、食不下嚥,考試時壓力大到大腦空白,無法面對考試。她其後被醫生確診為中度焦慮症,經治療後已可控制情緒,但現時升讀中六,感到來自DSE考試的壓力愈大。陳太的女兒亦在中一、中二時被女同學排斥而一度害怕返學,醫生確診為社交焦慮症,中四開始轉讀青年學院的酒店管理課程後,透過學習韓文及參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改善情緒。
郭韡韡解釋,中學生在成長階段容易出現情緒困擾,而朋輩之間的關係亦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情緒,女生情況多過男生,抑鬱及焦慮情況比男生嚴重,她推斷是因為女生的思考方式與男生不同,加上家長在女生「發脾氣」時,只會認為女生一般較情緒化,忽視了女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她強調家庭的關注和溝通則起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欠缺,學生更容易出現抑鬱及焦慮的狀況,「從臨床上來看,影響抑鬱和焦慮的因素大多為生理及後天生活經驗,其中包括家庭成長經驗,即同家人的相處;其次為其人際關係經驗,學生自身的想法,想問題的方式。如果他想問題的方式偏負面的話,會將一般的事情都想的很嚴重,會受情緒影響而壓力增大。」
郭韡韡續指現今整個社會在轉型中,青少年與上一代面對的壓力不同,不是單純要賺錢,還有很多來自自身的壓力,例如要有成就,要符合某些期望等。加上資訊發達,無疑會令他們過早面對升學及將來的壓力。她說,「我們需要檢討,如果一個中一的學生已經在想DSE、在想前途時,這樣的事情是怎麼來的呢?我覺得整個社會的氛圍都有影響。社會、家長、學校、老師,或者學生自己都在想DSE很重要,前途很重要時,這個壓力可能會由中一開始一直陪著你成長。」呼籲家長與兒女溝通不應只以學業功課為主,避免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同時要多聽他們的心聲,也要多關心子女身體出現的可能是抑鬱或焦慮的症狀。她並強調,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成就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