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朋友從東京賞櫻歸來,欣喜地向我展示他拍攝的「櫻花雨」錄像。只見在新宿的公園裏,千百片櫻花瓣從樹上隨風飄落,紛紛揚揚,好不浪漫。他一再感歎日本的美麗整潔、井然有序。當提到有東南亞的遊客明明會講中文,卻偏要說英語,只因怕被誤認為是大陸客時,他的語氣裏透著無奈和一絲悲涼。 不由得回想起去年冬季的日本之旅。那天,我加入了半日東京市內觀光團,和其他國家的遊客同車遊覽。隨行的女導遊經驗豐富,用流利的英語不停地介紹路旁景觀和日本社會常識。看過東京塔後,遇到雨中大堵車,女導遊早有準備,打開她的文件夾,忽地亮出一個用毛筆寫的大字:山。她故作神秘地問:「你們猜,這個字是甚麼意思?中國遊客肯定知道答案。」接著,她又展示了「川」、「日」、「月」等象形字,由此引出漢字的發展歷史以及日文中的常用漢字。車上的西方遊客聽著頻頻點頭,饒有興致。這時,路旁出現了連鎖拉麵館,導遊用手比劃著,又講起麵條其實也是從中國傳來的。

這個片斷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欣賞導遊見縫插針的有趣講解,更驚訝於她介紹漢字歷史的靈活思路。在移動的遊覽車上,居然聆聽了一小段漢語課程,而且一切發生得是那樣自然。學習他國文化、增進民族間的了解,這不正是旅遊的一個主要目的嗎?當時,看著車上的遊客紛紛舉手競猜,我想:中國導遊是否也會如此即興授課?我甚至開始想像大陸導遊手持毛筆字圖冊、侃侃而談的情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曾經是無數創意的源泉,對亞洲諸國及世界的科技、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啟迪。因此,對於古代中國的聖賢和文化成果,外族人士歷來充滿敬仰。中國文化隨著早期大陸移民的東渡而傳到日本。據分析,漢字的傳入時間大約是在公元3世紀中後期。自公元7世紀開始,日本天皇先後派出數十次遣隋使團、遣唐使團,學習隋唐文化和佛文化。這一活動的時間跨度之久、規模之大,是中日文化交流歷史上的盛事。據說,唐高僧鑒真第6次東渡到達日本時,天皇以盛禮相迎,鮮花鋪地。1千多年前,異國民眾對中國的感情是:心懷嚮往,熱情恭迎。

21世紀的今天,眾多大陸遊客赴日旅遊,發出嘖嘖驚歎。國人在京都、奈良等地的寺廟前拍照留念、找尋大唐遺風。而大陸遊客的各種不雅行為,引起了旅遊目的地國當地居民的嫌厭。強烈的情感反差,重創多少中國民眾的自尊。人們質疑:中國怎麼了?

在日語裏,「漢字」讀作「Kanji」,指日文漢字。有意思的是,這個日語詞在英語中被廣泛使用和接受,而說到中文漢字時,則用英語Chinese characters,而非「漢字」的中文發音。有學者指出,這一現象應該改變,我們為甚麼不直接說「漢字」呢?為何日本人對「Kanji」就這樣理直氣壯地維持其本色?

著名日文歌曲《昴》(《星》)的作者、音樂家谷村新司曾談到,他創作此曲時,背景是想象中的中國東北的夜空和蒼穹。日本音樂人的才思,來自那片他之前未曾造訪的神奇土地。或許,僅僅憑著心中美好的遐思,靈感就展開了翅膀,飛入腦海。

故土,是永遠的根。文化的血脈,代代承傳。讓我們珍惜這靈感的源泉,懷著對祖先和上天的恭敬與謙卑,踏入千年文明的花海,邁上歸途。◇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