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有一座現存的巴洛克式的雄偉宮殿,它是18世紀初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的王后索菲‧夏洛特委託建築師約翰‧阿諾德‧奈林(Johann Arnold Nering)設計的。在1705年夏洛特去世後,為了紀念她,腓特烈一世將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宮」,此後幾經擴建。
在這座宮殿中,到處瀰漫著中國元素,幾乎每個房間都可以看到來自中國17世紀的瓷器裝飾品或中國風格的繪畫和傢私。尤其在夏洛特的一個房間中的四面牆壁和屋頂,佈滿了中國青花瓷飾品。這是因為多才多藝的夏洛特王后愛好收藏中國瓷器,而這源於她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歐洲貴族追捧中國風
像夏洛特王后如此喜愛中國瓷器、熱愛中國文化的歐洲王室和貴族,在16至18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並不罕見。彼時在歐洲市場上,中國的瓷器與黃金一樣貴重。
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之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為主。由於中國從漢代就通過中亞與歐洲有了貿易往來,瓷器應該很早就進入歐洲,只是數量不多。目前找到的最早的文獻記載,中國瓷器正式登陸歐洲是在16世紀初。當時葡萄牙航海家科爾沙利等人於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來到中國,買走景德鎮的五彩瓷器10萬件,運回葡萄牙。1522 年,葡萄牙國王下令所有從東印度回來的商船所載貨物的三分之一必須是瓷器。
16世紀中期,隨著葡萄牙人大量從中國帶回瓷器,收藏輕薄漂亮的中國瓷器成為歐洲王室和上層貴族的一種風潮,而且擁有中國瓷器成為權貴的象徵,也是當時歐洲社會最為珍貴的禮物。如最早和中國進行貿易的葡萄牙的王后、公主的手鐲都是中國瓷器,葡萄牙國王贈送給意大利國王的禮物也常常是中國瓷器。1662年英國查理二世與葡萄牙王室聯姻,葡萄牙公主的嫁妝中就有中國瓷器。現藏葡萄牙里斯本科特斯陳列館中繪有曼紐一世紋章的青花執壺,是中國最早為西歐特殊訂貨製造的外銷瓷。
此外,葡萄牙約翰三世的王后科特琳娜1550至1554年的財產清單中,就有許多中國瓷器,現被收藏在歐洲各大博物館內。法國國王亨利二世(1519年-1559年)和其王后麥第奇也為法國王室收集了很多中國瓷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1491年-1547年)的財產目錄中記載他收藏有兩件青瓷,在德意志地區的斐迪南二世大公(1529年-1595年)的2萬件藏品中,則有中國瓷器233件。
16世紀後期在位的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一世也擁有一批中國瓷器。1587年,女王還接受了財政大臣贈送的新年禮物——中國的白瓷碗,「瓷器」這個名稱開始在英國傳播。
1607年,法國皇太子用中國的瓷碗喝湯,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1670年,法國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整個中國宮的簷口楣柱、牆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室內充滿了中國的青花瓷器,綢帳則是中國的絲綢。有意思的是,路易十四還命令宰相馬扎蘭創立「中國公司」,前往中國訂製帶有法國甲冑、軍徽、紋章、家族人像等圖案的瓷器,這些紋章瓷器都是按照他們的設計圖樣由中國工匠燒製。
而德國薩克森的奧古斯特二世,對中國瓷器的熱愛更是到了狂熱的地步。1717年,他以600名全副武裝的薩克森騎兵,向普魯士帝國腓特烈一世換取了127件中國瓷器,其中有18件高度在90至130厘米以上的青花瓶,這些瓶子被人們稱作「龍騎兵瓷瓶」,部份收藏在德國德累斯頓美術館。
王室如此熱愛瓷器,各國貴族也同樣熱衷收集中國瓷器。法國、英國、德國、葡萄牙的貴族們就是其中的代表。法國的貴族與中產階級們紛紛仿傚路易十四,將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國式的,並高價購買中國瓷器,裝飾屋子。英國的王公大臣和上層社會的貴族等也莫不如此。他們也仿傚王室,訂製有家族族徽的中國瓷器,這類專門為歐洲王室和貴族訂製的精美外銷瓷器,被稱為「官窯」。
18世紀初,伴隨著中國絲綢和茶葉等中國元素在歐洲上流社會的流行,穿絲綢衣服、喝中國茶、欣賞中國瓷器成為歐洲達官貴人的最愛。而且,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一百多年間,在歐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國熱」。不僅神秘東方古國的奢華讓歐洲王室和貴族們趨之若鶩,而且包括園林建築等中國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也為歐洲人所追捧,1769年曾有歐洲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
瑞典貴族與中國工匠的故事
在瑞典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二百多年以前,瑞典有個地位顯赫的貴族,他酷愛中國的彩繪瓷器,因此不惜重金派遣專人到中國來訂做瓷器。他嚴格地按照貴族等級的標準預先繪製了成套的圖案,要求中國工匠必須依照他的圖案燒製彩繪瓷器。
這位貴族派遣的人的船隻在海上漂泊了好幾個月才到達中國,不幸的是攜帶的制瓷圖案被海水浸濕了,周圍還滲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國工匠接到圖案後,發現了上面的水痕,但由於無法核實這水痕是否是作者的本意,只好忠實原作,把水痕也當作圖案的組成部份燒製在了瓷器上。
這位貴族收到成品後,起初有些不高興。但當他認真地拿成品跟原稿核對,才驚奇地發現瓷器上水痕的成因,情不自禁地讚歎中國制瓷工匠的技藝高超絕倫。這個消息不脛而走,前來觀賞的人絡繹不絕。
19世紀瑞典曾通過東印度公司在中國燒製成套瓷器2,000萬件以上。其中3萬套有瑞典貴族家徽。這些瓷器很多如今都收藏在瑞典東方博物館。此外,瑞典哥德堡歷史博物館也收藏了一大批18世紀的中國外銷瓷。
迷一樣的瓷器
最初,對於很多歐洲人來說,他們並不清楚中國瓷器的成份是甚麼。而中國人都知道,瓷器是依靠陶車進行手工拉坯製成粗形,然後利用陶范來規整形成製作的。隨著制瓷工藝逐步發展,瓷器由青瓷發展到白瓷,再發展到彩瓷,唐宋青瓷發展到了頂峰。
唐宋文人是用「類銀」、「類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等語句來讚美白瓷的。唐末詩人陸龜蒙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來形容越窯(今浙江紹興)青瓷動人的色澤。明清時期,彩瓷發展起來。明代的青花瓷、斗彩和清代的素三彩、五彩、琺琅彩,都聞名中外。1610年,有一本名為《葡萄牙王國記述》的書中,讚美中國瓷器說:「這種瓷瓶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加可愛。」
16世紀,因為歐洲的中國瓷器稀少而昂貴,因此被認為具備一種超自然的魔力,甚至有中國瓷器可以驗毒的觀念。在歐洲人看來,在中國瓷器裏盛放毒藥,瓷器會開裂。到了17世紀,進入歐洲的瓷器越來越多,如1602到1657年間,從中國運往歐洲的瓷器約300萬件,這種觀念才消失。
瓷器進入歐洲普通家庭
18世紀初,清政府允許歐洲國家在廣州開設貿易機構,中國瓷器大量進入歐洲市場,瓷器也成為歐洲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歐洲對中國瓷器的大量需求,一直延續到18世紀晚期歐洲開始大量生產瓷器為止。有人估計,從16世紀開始,二百年間,絕不會少於一億五千萬到二億件瓷器流入歐洲。
儘管中國燒製瓷器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但歐洲最早的瓷器則始於德國。當時一個被判處死刑的煉金術士,因國王對中國瓷器的愛好,提出燒出瓷器換回自己的生命。於是,就有了1706年開始燒造的邁森瓷器。法國人是在中國學習了多年後,於1768年擁有了自己的瓷器。英國人是在法國之後有了自己的瓷器。
瓷器的英文是小寫的「china」,將古老的中國(China)與小小的瓷器聯繫在一起,折射的是歐洲人對那個遙遠國度的嚮往:如果瓷器是如此貴重,是人間仙品,那個古老的國家便是人間仙境和樂土。這怎能不讓今天的我們也想穿越與古人對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