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一位攝影記者朋友提供線索,小弟近日來到上水梧桐河一帶,尋訪一位在城市角落的牧羊人。
早前聽聞梧桐河一帶仍有人放牧,但具體情況一直未明。近日偶然讀到一篇特稿,恰巧該文的攝影記者是我的朋友。經他指點,我大致了解了地點與情況,於是決定親自走一趟,實地探訪這位都市中的牧羊人。
在石湖新村一帶的梧桐河附近,我四處尋覓,卻連一隻羊也未見蹤影。所幸遇上一位當地婆婆,她熱心指引,我便按她的描述前往。果然,在某個草地邊,有一兩個朋友帶來麵包碎,引出了一小群羊兒。這些羊吃完後迅速地原路返回,乖巧又有秩序,彷彿有默契地依循既定路線。我便跟隨牠們的腳步,最終來到羊欄,也找到了這次的主角——華叔。
華叔年逾七十,是石湖新村的居民,在此居住多年。他於二十年前退休,閒來無事,加之對羊特別喜愛,便常到村中好友——同為牧羊人的忠叔處聊天。日子一久,他萌生了自己養羊的念頭。於是在2008年,向忠叔購入幾頭草羊,正式展開牧羊生活。時至今日,他的羊群已增至60多頭,最多時曾達百餘頭。
問及香港目前是否僅有他仍從事放牧,華叔坦言其實仍有約五十位牧羊人從事畜牧,但多以圈養為主,真正實行放牧的,只有5至10名。他的羊欄由他一人獨力打理,無論寒暑、假日與否,每日中午時分便開始放羊。最初於羊欄附近覓食,接著沿梧桐河兩岸移動,有時甚至走進附近的工地草地,一直至傍晚五時才回欄休息。
帶領六十多頭羊外出覓食困難嗎?華叔說:「其實不難,羊有群體心理,只要帶頭的走哪裡,其餘的就會跟著,非常有秩序,不會走失。」我觀察所見,牠們確實行動一致,抵達目的地後才會各自散開覓食。華叔則遠遠觀察牠們,一旦羊群離開某處,他便回頭清理牠們留下的糞便,盡力保持環境整潔,展現了極高的公德心。
至於羊的健康與管理,甚至節育,也是由華叔一手包辦。從疾病治療、受傷護理全由他親自處理,因為聘請獸醫實在費用不菲。每當羊群繁殖過多,為控制性別數量,他會將多出的羊隻轉售給宗教團體或其他牧羊人。
然而,眼下最大的挑戰,是政府的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華叔的羊欄所在範圍,已在去年四月被政府收回。旁邊原屬石湖新村的寮屋區,現已拆除成平地。其實早於梁振英任內,政府已與華叔接觸,承諾安排其他地點作為替代羊欄。期間經過多次選址與評估,終於找到合適地方。惟政權更迭、新冠疫情爆發,相關溝通與程序停滯至今。華叔坦言,事到如今,他難免焦急,只盼當局能儘快恢復溝通,早日落實搬遷安排,讓他的牧羊人生得以延續。
在這片日漸都市化的土地上,華叔如一位守望者,默默堅守一種幾近失傳的生活方式。他的故事,讓人感受到人與自然的溫柔連結,也提醒我們在城市發展的腳步中,不應遺忘那些默默守護傳統與土地的人。
願華叔一切順利,放羊的日子長長久久。@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