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頗疲累。星期四開車5小時到倫敦出席香港海外傳媒協會黃曆新年晚宴,聽了彭督的精彩演說,星期六又開車5小時又到倫敦出席皇家鑄幣廠舊址(因為超級大使館方案而被民間稱為「東敏寺」)出席集會,回到位於英格蘭中部的家已是晚上。星期日原本想好好休息,誰知這個美好願望很快落空,因為幾乎同一時間接到兩則報料,都涉及教育界的歧視問題,事件有公共性,於是馬上做資料搜集,撰寫報道,在《教育刺針》出帖。

第一則與歌手藍奕邦有關。有讀者報料,他在社交平台分享帖文,指出一名疑似中學教師在其YouTube影片留言「藍愛玩黑膠,更愛玩菊花」,藍奕邦回應:「呢位人兄已經唔係第一次去關於我啲Po度留埋晒呢啲留言。」藍亦引述網民報料,指出涉事人士的名字和任教學校。由於該中學教師曾在另一則有關專欄作家游大東專訪藍奕邦的IG帖文中留言,游大東於是留言回應,說該師「咁樣睇性小眾,一定好唔開心,希望你做個好榜樣啦!」

《刺針》報道後,我留意到有媒體跟進,例如專欄作家健吾和Yahoo!新聞,根據Yahoo!新聞報道,相關學校已確認該人士為所屬教師,正了解事件。回應傳媒查詢時,該校說會「致力營造尊重多元共融的學習環境,學校課程及活動皆以上述理念為本。」

另一則報道涉及一位就讀於某基督教中學的中一男生。他於6歲起與伊斯蘭教結緣,學習烏爾都語(即巴基斯坦國語),小六畢業後於清真寺宣誓入教,乃正信穆斯林。本月28日起為拉馬丹月,即伊斯蘭教的齋戒月。根據《古蘭經》記載,真主阿拉在這個月將《古蘭經》下降給先知穆罕默德,所以這個月是全年最神聖。齋戒月期間,信徒在日出前食用封齋飯,白天時間禁食。

該生入教後第一次過齋戒月,本來滿心期待。學校的教師說,辦學團體雖然是基督教,但對其他宗教非常包容,承諾穆斯林學生只要出示具體入教宣誓證明,均可於齋戒月期間使用校內升降機,以減少耗用體力。該生於是出示宣誓證明,向訓導老師正式申請,得到的回覆卻令他非常失望:只有女生可以申請,男生不能。於是他在社交平台發文講述事件,引來熱議,正反雙方互相交鋒,引發大量討論。

兩則報道,其實都是大問題,都關乎香港能否繼續躋身「國際大都會」。過度的政治正確固然不應該,但宗教和性向屬人權基本範圍,應予以尊重。理論上學校是培育下一代的樂園,多元包容的程度應較現實社會更高而非更低,這樣莘莘學子才能有所感悟。該男生出帖後有反對意見云:「你自己要齋戒就自己解決,唔好煩到其他人」。如果香港變成這個樣子,這不單涉及人權,還會影響香港在國家的戰略地位:讓一帶一路伊斯蘭教國家知道香港是這樣,誰還會來香港?◇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