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比起其它任何藝術類型,肖像畫和人物畫更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端詳每一幅肖像中的面孔,可以窺見熟悉的情感和表情——在陌生人的肖像中,我們彷彿看見了自己。

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所收藏的一小部份古代畫作,展現出寫實肖像畫經久不衰的本質。從遠處看,這些肖像中的一些年輕面孔看起來就像是近代的油畫作品。不過,古埃及藝術家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使用的是蠟畫技法,這是一種由蜜蠟和顏料混合而成的畫材。利用蠟畫,他們創作出了流暢、鮮明的畫作,這與15世紀油畫畫家的作品相似。當我們仔細觀察時,可以看到肖像表面上有蜜蠟的紋路。

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ch,公元46–119年)曾如此頌揚蠟畫的持久性:「一位美麗的女人會在陌生男子的心中留下如水面倒影般短暫的印象。但在愛她的人心中,這個印象如同蠟畫被火焰固定住一般,隨時間流逝也無法抹去。」

法尤姆肖像畫(Faiyum Portraits)

在公元1世紀至3世紀中葉(約300年間),藝術家在埃及各地創作了肖像畫,其中以位於開羅西南約62英里的法尤姆綠洲最為著名。在公元2世紀中葉,法尤姆肖像畫的影響力達到巔峰。

法尤姆肖像畫與我們熟悉的古埃及藝術風格截然不同。傳統古埃及藝術通常以色彩鮮明的壁畫形式呈現,描繪平面的側面人物形象,並伴隨象形文字。羅馬時期的埃及藝術家則採用希臘化風格創做法尤姆肖像畫,運用光影技法,真實地展現每位人物的立體感與個性特徵。

每幅法尤姆肖像畫的尺寸約為43厘米 × 23厘米(17吋 × 9吋)。畫作展現了藝術家在顏色混合上的精湛技巧,準確捕捉地中海地區多樣的膚色特徵。以年輕男孩尤提克斯(Eutyches)的肖像為例,他如朱古力般的深棕色眼睛注視著觀者,嘴角帶著一抹微笑。他擁有濃密的黑髮,橄欖色的皮膚閃耀著如同沐浴在地中海陽光下的光澤。儘管這幅畫標誌著他的死亡,他的形象卻充滿生機,彷彿仍然活在我們眼前。

《尤提克斯少年肖像》,公元100年至15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木板畫作,38.1厘米 × 19.1厘米(14 15/16吋 × 7 1/2 吋)。由 Edward S. Harkness 於1918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尤提克斯少年肖像》,公元100年至15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木板畫作,38.1厘米 × 19.1厘米(14 15/16吋 × 7 1/2 吋)。由 Edward S. Harkness 於1918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在另一幅肖像畫中,一名年輕男子的下巴和上唇長出細微的鬍鬚。根據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的說法,羅馬時期的埃及人視這種「初現的鬍鬚」為男子「進入重要社交圈的象徵,並且是性吸引力與活力巔峰的標誌」。專家認為,這名青年右眼的外科切割痕跡,顯示他曾接受過矯正手術,可能是為了修復面部畸形,這也與他臉頰的凹陷相呼應。

《有眼部手術痕跡的青年肖像》(Portrait of a Youth With a Surgical Cut in One Eye),公元190年至21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於椴木板(limewood),34.9厘米 × 17.1厘米(13 3/4吋 × 6 3/4吋)。由 Rogers Fund 於1909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有眼部手術痕跡的青年肖像》(Portrait of a Youth With a Surgical Cut in One Eye),公元190年至21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於椴木板(limewood),34.9厘米 × 17.1厘米(13 3/4吋 × 6 3/4吋)。由 Rogers Fund 於1909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一位身著紅色長袍的年輕女子凝視著畫像外,彷彿想對我們訴說甚麼。她將濃密的捲髮高高梳起,幾縷髮絲隨意垂落在脖部。她頭戴金色花環,耳戴金飾;藝術家最初還在背景上塗上了金箔。

《穿紅衣的年輕女子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in Red),公元90年至12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和金箔於椴木板(limewood),38.1厘米 × 18.4厘米(15吋 × 7 1/4吋)。由 Rogers Fund 於1909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穿紅衣的年輕女子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Woman in Red),公元90年至12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和金箔於椴木板(limewood),38.1厘米 × 18.4厘米(15吋 × 7 1/4吋)。由 Rogers Fund 於1909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在許多這些肖像畫中,藝術家以簡單的手法描繪出各式各樣濃密的睫毛,這或許正凸顯了當時睫毛所承載的意義。羅馬作家普林尼(公元23或24年–79年)曾將睫毛與貞潔緊密相連,而古埃及的富人則會在眼周塗抹黑鉛粉,既作為防晒措施,也用來強調眼睛的神秘與美麗。同樣地,藝術家在刻畫皺紋時,並非追求逼真的細節,而是選擇了風格化的表現方式,而金色花環和珠寶則以二維的形式描繪,增加了畫作的視覺張力與藝術風格的獨特性。

《戴金花環的老年婦人肖像》(Portrait of an Elderly Lady With a Gold Wreath),公元100至125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於椴木板(limewood),33.9厘米 × 18.4厘米(13 3/8吋 × 7 1/4吋)。由 Rogers Fund 於1909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戴金花環的老年婦人肖像》(Portrait of an Elderly Lady With a Gold Wreath),公元100至125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蠟畫技法於椴木板(limewood),33.9厘米 × 18.4厘米(13 3/8吋 × 7 1/4吋)。由 Rogers Fund 於1909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葬禮肖像畫

專家認為,一些法尤姆肖像是以活人為基礎畫的,並且人們會將這些畫作掛在家中。然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專家發現,大多數肖像畫是在人物去世前後創作的。他們認為,這些肖像畫通常會隨著哀悼者一起參加「艾克弗拉」(ekphora)——一種古希臘的葬禮隊伍,送葬者會將遺體從城鎮或村莊中抬到防腐師處進行木乃伊製作。防腐師會將肖像畫面修整,並將其固定在木乃伊的包裹上,部份嵌入繃帶下。有時,藝術家會將肖像畫直接畫在加膠硬化過的亞麻布上。

《木乃伊與青年肖像》(Mummy With an Inserted Panel Portrait of a Youth),公元80至10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人類遺骸用亞麻布和防腐材料包裹;肖像畫:蠟畫技法於椴木板(limewood)。肖像畫板的外顯部份尺寸為38.1厘米 × 17.8厘米(15 吋 × 7 1/16吋)。由 Rogers Fund 於1911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木乃伊與青年肖像》(Mummy With an Inserted Panel Portrait of a Youth),公元80至100年(埃及)由一位匿名藝術家創作。人類遺骸用亞麻布和防腐材料包裹;肖像畫:蠟畫技法於椴木板(limewood)。肖像畫板的外顯部份尺寸為38.1厘米 × 17.8厘米(15 吋 × 7 1/16吋)。由 Rogers Fund 於1911年捐贈;現收藏於紐約市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長則數年,短則數月的時間內,家屬會在墓地的小神廟中探訪已故親人的木乃伊,進行葬禮儀式,直到遺體被埋葬。

法尤姆肖像之所以得以流傳至今,可能與其在葬禮儀式中的作用密切相關。根據《牛津藝術辭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編輯奧斯本(Harold Osborne)的說法:「除了一些在公元79年被摧毀的龐貝壁畫中出現的類似肖像畫外,來自埃及的肖像畫是唯一存世的古代肖像畫家技藝和工藝的範例,對藝術歷史有著獨特的貢獻。」

肖像畫和具象藝術以一種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視覺語言來表達。我們欣賞這一視覺藝術傳統已有好幾千年了,希望這個傳統能夠延續到未來的幾千年。#

原文In Awe of Ancient Portrait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