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並非容易解決。在以色列國內,筆者在2010年,有幸到以色列,作朝聖之旅。與此同時,有機會去到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當時的聖經導遊說,如果進入加沙地帶,並非安全,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數千年的衝突,筆者並不陌生。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其根源涉及歷史、宗教、民族認同、土地爭議及國際政治。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能否共存?如何確保西岸及加沙地帶的安全?美國總統特朗普曾提出將巴勒斯坦人「移居」他處,這樣的方案是否可行?本文將探討這場衝突的歷史背景、當前困境以及潛在的解決方案。
以巴衝突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末,當時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Zionism)開始興起,目標是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家。然而,這片土地早已居住著阿拉伯人,形成民族衝突的基礎。1948年,以色列正式建國,並爆發第一次阿以戰爭,以色列獲勝並擴大了其控制的土地,而約70萬巴勒斯坦人被驅逐或逃離家園,成為難民。此後,以巴衝突持續,1967年的6日戰爭讓以色列佔領了西岸、加沙及東耶路撒冷,並開始在西岸興建猶太屯墾區,加劇了巴勒斯坦人的不滿。
以色列政府強調,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如哈馬斯)對以色列構成威脅,頻繁發動火箭攻擊、刺殺行動和自殺炸彈襲擊。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則面對以色列軍隊的壓制、邊界封鎖、屯墾區擴張以及經濟制裁,導致日常生活困難。以色列的安全政策包括在西岸修建隔離牆、嚴格邊界管制、對加沙實行封鎖,但這些措施也進一步加深了巴勒斯坦人的怨恨,使和平共存變得更困難。
以色列在西岸建立的猶太屯墾區已超過 60萬人居住,這違反國際法,也使「兩國方案」變得更加困難。加沙地帶則由哈馬斯控制,並與以色列處於敵對狀態,導致經濟封鎖與人道危機。特朗普提出的「世紀協議」,其中一個爭議性方案是讓巴勒斯坦人移居到別的阿拉伯國家,例如約旦或埃及的西奈半島,以換取經濟發展機會。然而,此方案面臨多重障礙。
巴勒斯坦人普遍認為,他們的土地被以色列佔據,流亡到它國並非解決方案,而是變相承認失去家園。約旦、黎巴嫩等國已接納大量巴勒斯坦難民,不願再承擔額外負擔。埃及政府也拒絕將西奈半島作為替代領土。
最後,以色列、西岸及加沙地帶的和平仍然遙遠。關鍵在於雙方領導人是否有誠意推動和平,以及國際社會能否提供有效的支持與壓力。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人能否共存,不僅取決於政治領袖的決策,也取決於民間社會能否建立互信與理解。特朗普最近的言論,就是把在加沙地區的巴勒斯坦人「移居」鄰近國家,引來阿拉伯國家極度之不滿。這會否激發新一輪以色列及阿拉伯戰爭,暫時難以預計。把一個族群「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涉及到主權、文化、宗教等不同領域。香港人在過去數年「被移民、被換血」,其實也會身同感受。◇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