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古老的節日,源自於民間敬神祈福,歡慶吉祥;也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又是傳統新年的最後一個歡慶日,標誌著從大年三十日開始,長達2個星期的大年節日結束了。吃湯圓、放花燈、舞龍舞獅等,人們用隆重的節慶活動把新年節慶的歡樂推向又一個高潮。

生活在海外的華人,雖然無法像國內那樣過熱鬧的元宵節,但也會在這一天與家人團聚,吃湯圓、賞花,歡度佳節。同時,節日的喜慶,也喚起對傳統節日的美好回憶,那些兒時的歡樂情景,至今令人回味無窮。

71歲的王女士是上海移民。她說:「在中國,元宵節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尤其在農村,元宵節這一天意味著大年節慶的結束,接下來
要準備開工做農事了。」

王女士說,以前的元宵節非常熱鬧。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小孩子們每人拿著一個小燈籠,歡天喜地在弄堂裏跑來跑去。燈的形狀是模仿各種動物製作而成,有狗、兔、馬、牛、羊等,千姿百態。燈籠裏面再插上點燃的紅蠟燭,立刻五彩斑斕,非常漂亮。

那時,無論城市還是鄉村,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過年期間又是農閒時節,很多民間藝人走上街頭表演。那時上海的城隍廟擠滿了趕廟會的人,到處人山人海。划旱船,踩高蹺,舞龍,舞獅,放花燈,街頭藝人表演「飛人」、「飛狗」、耍猴,還有穿著五彩服飾的戲劇故事扮演者走在表演隊伍裏。

令王女士印象最深刻的是街頭擺攤的吹糖人,「把糖捏把捏把變成糖人,可以吹出各種動物形狀來,如貓、兔、老鼠等;還可以編成故事,如老鼠拖油瓶,很有意思。」王女士說:「可惜現在這些民間藝人找不到了,這項手藝也慢慢失傳了。」

73歲的袁女士出生於上海一家較富裕的人家,從小生活在大宅院中。她說,那時家裏人口多,小孩也多。元宵節這天,家裏的大人會給每個小孩點一盞彩燈,裏面插上紅蠟燭,小孩提著燈籠到處照,要把大宅內每一間房、每一個角落都照遍。這樣可以把晦氣趕走,新的一年更吉祥。

湯圓是元宵節必備食品。袁女士說,由於人口多,家裏要準備很多湯圓,有油炸湯圓,也有煮湯圓。湯圓也叫元宵,是把糯米搓成球形,糖和炒芝麻做餡,吃起來軟、糯、香、甜,十分可口。◇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