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室內設計領域裏,天花板通常被當作「第五面牆」,裝飾天花板算不上甚麼新鮮事。天頂壁畫的透視錯覺風格(illusionistic style)在意大利語為「di sotto in sù」,意思是「由下往上」,此語可追溯到16世紀的威尼斯。天頂壁畫最早起源於古羅馬的牆壁繪畫。歷史悠久的天頂壁畫通常以視覺陷阱(trompe l’oeil )的天空為特色,看起來很像是往上延伸到天國的高度。年代久遠的天頂壁畫,其典型主題為神話或聖經人物,在意大利與整個歐洲的教堂和宮殿,都可以找到這樣的例子。

三位意大利最重要的歷史藝術家不只因畫作得名,更因宏偉的壁畫名聞遐邇。濕壁畫(fresco)是一種裝飾牆壁的技術,需在濕石膏上進行繪畫。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安德里亞‧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和柯勒喬(Correggio)創作的天頂壁畫,仍可在意大利北部的公爵宮和大教堂等原址中找到。另外,洛可可藝術家喬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繼承了偉大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大師風格,分別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創作壁畫。他還在德國宮殿繪製了世上規模最大的天頂壁畫。

曼特尼亞的彩繪室

安德烈亞‧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約1431—1506年)出生在帕多瓦(Padua)附近,那裏擁有豐富的文物古蹟,激勵了他一生對古典藝術的興趣,從而也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與著名的威尼斯藝術王朝貝利尼家族(Bellini family)成員締結姻緣。曼特尼亞的作品經常描繪罕見的構圖,其高度重視比例和透視的雕塑風格畫更是出類拔萃。

曼托瓦公爵宮(Mantua’s Ducal Palace)的東北房(彩繪室)。(Mor65_Mauro Piccardi/Shutterstock)
曼托瓦公爵宮(Mantua’s Ducal Palace)的東北房(彩繪室)。(Mor65_Mauro Piccardi/Shutterstock)

曼特尼亞在當時備受推崇,甚至影響其他傑出藝術家,包括他的姐夫喬瓦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和德國阿爾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1460年,曼特尼亞被任命為曼托亞統治者貢扎加家族(Gonzagas)的宮廷藝術家,為他們家族三代工作。

曼特尼亞成就最高的壁畫是1465至1474年在曼托瓦公爵宮(Ducal Palace)的一間房裏創作的。房間位於建築的東北面,稱作「彩繪室」(Camera Picta 或Painted Room),後來成為眾所周知的「新娘房」(Camera degli」 Sposi)。各侯爵將其用作「國事廳」接待政府官員,以及與家族成員會面的正式場所。牆上掛滿了取悅貢扎加家族及其宮廷的畫作,畫裏描繪的草木蒼翠茂密景色,打破了建築空間的限制。

位在公爵宮彩繪室內的曼特尼亞天頂壁畫。(D-VISIONS/Shutterstock)
位在公爵宮彩繪室內的曼特尼亞天頂壁畫。(D-VISIONS/Shutterstock)

彩繪室裏最著名的莫過於曼特尼亞富創意的天花板。令人印象深刻的圓眼(oculus)展現如詩如畫的天空雲彩。曼特尼亞用深度錯覺得透視法,繪製聚集在欄杆周圍的頑皮小天使。在這個迷人的構圖中還有女性人物、孔雀和盆栽植物等。水果和樹葉組成的花彩框在圓眼的周圍。曼特尼亞對錯覺空間結構的技巧和風格實驗「突破了無形的限制」,啟發後來的藝術家,尤其是柯勒喬(Correggio)。

曼特尼亞在公爵宮內彩繪室的圓眼透視畫(局部)。(Shutterstock)
曼特尼亞在公爵宮內彩繪室的圓眼透視畫(局部)。(Shutterstock)

柯勒喬的《聖母升天》

藝術家原名安東尼奧‧阿萊格里(Antonio Allegri,1489—1534年),因其故鄉「柯勒喬」(Correggio)而廣為人知成為他的綽號。柯勒喬因擅長描繪亮光,並賦予神聖光輝而備受尊重。他能繪製祭壇畫、精湛的錯覺壁畫、神話場景和規模較小的虔誠作品。柯勒喬是公認的艾米利亞-羅曼尼亞地區的頂尖畫家,在帕爾馬市工作期間創作了生平最偉大的藝術作品。

柯勒喬(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在帕爾馬羅馬式主教座堂(Romanesque Cathedral of Parma)內繪製了壁畫《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Peter Heidelberg/Shutterstock)
柯勒喬(Antonio Allegri da Correggio)在帕爾馬羅馬式主教座堂(Romanesque Cathedral of Parma)內繪製了壁畫《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Peter Heidelberg/Shutterstock)

在帕爾馬,他創作了三幅天頂壁畫。最非凡的莫過於羅馬式主教座堂的八角形圓頂。這幅壁畫名為《聖母升天》(Assumption of the Virgin),1530年完成。支撐圓頂的帆拱(pendentives)上,描繪帕爾馬的四位守護神——聖伯納德‧德利‧烏貝蒂(Saint Bernard degli Uberti)、聖施洗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聖若瑟(Saint Joseph)和聖希拉莉(Saint Hilary)位在人造貝殼裏。其上方是類似曼特尼亞的天頂錯視畫,使徒們位於前方。

柯勒喬繪製的帕爾馬主教座堂圓頂帆拱壁畫中的聖施洗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公有領域)
柯勒喬繪製的帕爾馬主教座堂圓頂帆拱壁畫中的聖施洗約翰(Saint John the Baptist)。(公有領域)

頭頂上描繪的情景是聖母瑪利亞升天。柯勒喬將她繪製在圓頂的西側,不是中央,這樣到訪者就可以從中殿通往祭壇的樓梯上看到她。瑪利亞穿著粉紅色的長袍和藍色的斗篷;身處光彩奪目,四周都是天使、小天使和雲朵看似無限延伸的螺旋當中。

聖母的右邊是以亞當為首的聖列祖,包括大衛和歌利亞的頭、亞伯拉罕與他的兒子以撒和獻祭的羔羊,以及雅各。聖母左邊有些女性人物圍繞著夏娃。夏娃手裏拿著一個帶有綠芽的蘋果,在這個背景下象徵救贖。

帕爾馬羅馬式主教座堂圓頂上的柯勒喬壁畫《聖母升天》中的聖母與夏娃。(Renata Sedmakova/Shutterstock)
帕爾馬羅馬式主教座堂圓頂上的柯勒喬壁畫《聖母升天》中的聖母與夏娃。(Renata Sedmakova/Shutterstock)

圓頂中心有位得到天堂光輝照亮的人物,他的身一直存在爭議。有些學者認為他是基督降臨,前來迎接聖母;有些學者則認為他是伴隨瑪利亞升天的天使,因為該人物沒有描繪與基督相關的特徵,例如鬍鬚或聖痕。此外,這個姿勢特別的人物穿著綠色和白色的衣服,這些顏色都與基督的種種象徵無關。

柯勒喬在帕爾馬羅馬式主教座堂圓頂上的壁畫《聖母升天》。(Renata Sedmakova/Shutterstock)
柯勒喬在帕爾馬羅馬式主教座堂圓頂上的壁畫《聖母升天》。(Renata Sedmakova/Shutterstock)

提埃坡羅創作世界上最大的壁畫

提埃坡羅於1750至1753年在德國烏茲堡宮(Würzburg Residence)創作的壁畫《阿波羅和四大洲》(Apollo and the Four Continents),190×30.5米,世上最大的壁畫。(Shutterstock)
提埃坡羅於1750至1753年在德國烏茲堡宮(Würzburg Residence)創作的壁畫《阿波羅和四大洲》(Apollo and the Four Continents),190×30.5米,世上最大的壁畫。(Shutterstock)

柯勒喬的壁畫給巴洛克和洛可可時期的意大利和海外藝術家莫大的靈感。喬瓦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696—1770年)出生於威尼斯的顯赫家族,憑其天賦的技術與戲劇性的構圖突破媒材限制,成為當時公認最傑出的壁畫家。提埃坡羅複雜的敘事以奇美的服裝及絢麗的想像為特色。提埃坡羅也是一位富有創意的繪圖師,作品廣為流傳。他的許多畫作都是為了壁畫做準備或是複製其最終成品。

想一探提埃坡羅最偉大的藝術成就,必須前往德國,尤其是烏茲堡市(Würzburg)。烏茲堡宮(Würzburg Residence)是德國巴伐利亞北部城市的建築傑作,為了當時執政的王公主教所建造。宏偉的三層樓梯上方即是提埃坡羅於1750至1753年創作的《阿波羅與四大洲》(Apollo and the Four Continents),是世界上最大的壁畫。

壁畫四周的飛簷有插圖圍繞為框,象徵提埃坡羅時代已知的世界四大洲:非洲、美洲、亞洲和歐洲。前三者化身的人物均穿奇裝異服,身邊還有珍奇動物。歐洲則公認是觀畫體驗最精彩的部份,以烏茲堡宮為特色,甚至還有一幅王公主教的肖像,代表名譽和榮耀的化身。

提埃坡羅為巴伐利亞烏茲堡宮創作的壁畫《阿波羅與四大洲》中的歐洲。歐洲的化身坐在王座上,周圍環繞著藝術寓言人物,而提埃坡羅和烏茲堡宮的建築師也在其中。(Igor Plotnikov/Shutterstock)
提埃坡羅為巴伐利亞烏茲堡宮創作的壁畫《阿波羅與四大洲》中的歐洲。歐洲的化身坐在王座上,周圍環繞著藝術寓言人物,而提埃坡羅和烏茲堡宮的建築師也在其中。(Igor Plotnikov/Shutterstock)

這幅壁畫結合了神話和當時的政治。提埃坡羅和柯勒喬一樣一絲不苟,規劃多個視點,考慮到了遊客爬上樓梯觀賞的過程。中心是廣闊、戲劇性的天空,由奧林帕斯眾神主演。太陽與藝術之神阿波羅正準備駕駛日行戰車為世界帶來光明。提埃坡羅的構圖是一個寓言,將阿波羅比喻為王公主教。時間(The Hours)化身成帶著蝴蝶翅膀的女性人物,走在馬匹前引領阿波羅,小天使推著金黃色戰車穿過雲層。此外,在場的其他眾神還包括眾神之王朱比特、戰神馬爾斯、使者墨丘利(Mercury)和愛神維納斯。

[▶點擊這裏看圖片:巴伐利亞烏茲堡宮提埃坡羅壁畫《阿波羅與四大洲》中的亞洲與阿波羅。擬人化的亞洲坐在一頭大象上,周圍​​環繞著標示孕育亞洲大陸搖籃的元素,例如文字、科學和君主制。]

[▶點擊這裏看圖片:巴伐利亞烏茲堡宮提埃坡羅壁畫《阿波羅與四大洲》中的非洲。以商業中心呈現,非洲化身成一位戴著頭巾、坐在駱駝上的黑人婦女,位在熙來攘往的市場中心。]

巴伐利亞烏茲堡宮提埃坡羅壁畫《阿波羅與四大洲》中的美洲。美洲象徵著一個未馴服的新世界,這片大陸化身成一位騎在鱷魚身上的美洲原住民婦女。(公有領域)
巴伐利亞烏茲堡宮提埃坡羅壁畫《阿波羅與四大洲》中的美洲。美洲象徵著一個未馴服的新世界,這片大陸化身成一位騎在鱷魚身上的美洲原住民婦女。(公有領域)

這三幅壯闊宏偉的天頂壁畫充份體現這些藝術家的才華洋溢。曼特尼亞、柯勒喬和提埃坡羅創作的傑作,令觀眾與藝術家同行著迷、尊敬並深受啟發。這些壁畫提醒人們要經常抬頭仰望天花板。

原文:The Fifth Wall: Italian Ceiling Fresco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 擔任藝術顧問,現居紐約市。寫作主題廣泛,包括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特別展覽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