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聊一兩個關於蛇的趣味典故。昨日車公告誡港人勿貪心,讓我想起「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箴言。但若細究「蛇吞象」一典,最初並非專指貪婪,而是一則遠古神話。
你或許未曾細想,「蛇吞象」其實可上溯至《楚辭》與《山海經》。屈原在〈天問〉中驚嘆:「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意即一條蛇吞掉大象,那得多大?這並非形容蛇的貪婪,而是對這樁怪事的疑惑——雖然蛇能吞食比自己大得多的動物,如豬或鹿,但「蛇吞象」無論物理還是生理上,都超越了常理。
屈原的詰問並非無中生有,這或許是當時流傳已久的故事。《山海經・海內南經》也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即一條巴蛇吞象,三年後才吐出骨頭,人若服食此骨頭,則可預防「心腹之疾」。如此神奇的效果,令人不禁聯想,這巴蛇與古希臘醫神Asclepius的蛇杖是否有某種淵源?
至於「人心不足蛇吞象」,則是後人基於此神話演繹出的警世諺語。元曲《冤家債主》有一首詩,可與車公籤文對照閱讀:
得失榮枯總在天,機關用盡也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甘貧守分隨緣過,便是逍遙自在仙。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短短兩句,道盡世人貪念之虛幻。若如巴蛇般無節制吞噬,終究難以消化;縱然算計精明,最終仍難逃「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命運,得不償失。
另一個有趣的蛇典故,就是古人打招呼的方式:「無它乎?」翻譯成白話即是:「沒有蛇吧?」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解釋:「它,虫也⋯⋯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蛇,它或从虫。託何切。」原來「蛇」的古字是「它」,唸作「駝」,後來才加上「虫」旁,讀音也漸變成現代的「蛇」(五代末年,俗音是「食遮切」,見徐鉉的注)。上古時期,人多草居,容易遭蛇蟲侵襲,因此見面時互相關心,便問候:「無它乎?」今天,我們打招呼常問「吃飯了嗎」,而古人則更關心朋友會否被蛇吃掉。
這個聽來奇特的問候語,在東漢仍然流行。例如《後漢書》記載,馬援致信楊廣時提到:「援閒至河內,過存伯春,見其奴吉從西方還,說伯春小弟仲舒望見吉,欲問伯春『無它否』。」簡言之,馬援過訪伯春(隗囂之子),伯春的奴僕阿吉剛從隴西回來,說伯春的小弟仲舒一見到他,便問伯春的近況可好——用語正是「無它否」。
「它」的本義即是蛇,進而引申為意外與災劫。因此,《易經》中多處提及「有它」,皆可理解為「有災難」、「有意外」。例如〈中孚〉卦初九爻辭:「虞吉,有它不燕。」意思大致是:「能夠預見在先,則吉;若有突發意外,便不得安寧。」或許因為古人日常交流中頻繁使用「它」字,久而久之,這個字也逐漸演變為普遍的代名詞,指代蛇以外的事物了。
最後,謹祝各位蛇年大吉,平安無「它」!
相關文章:
你知道「龍馬精神」的意思嗎?
https://www.patreon.com/posts/98319244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