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星島日報》、《大公文匯全媒體》有一則報道非常吸引眼球:某移英港人買了12包米,放在家中鞋櫃邊,有人發文評擊此舉「肉酸」、「做咗蝗蟲」,香港媒體據此作出「報道」,並用「囤米」來形容。我追查新聞源頭,發現只是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載了兩張含有米包的相片,並附上一句說明,當中最實質的資訊是「放近1年都無米蟲」。

據此,最多只能推斷出該人士移英後習慣買一年份量的米放在家中,但背後的原因,例如家庭人口狀況、食米耗用速度、家庭與中超的距離、食米是否有特價等,全然不知;單就米包數量而看圖作文,只屬上綱上線,將香港近年來的批鬥文化移植到英國,這無助我們了解實情。

英、港生活方式迥異。香港購物,可能10分鐘步程已經有超市;在英國要去有規模的超市尤其中超,半小時至一小時車程是等閒之事,所以我認識不少港人家庭都會就某些貨物多買一點,尤其減價時。有朋友會買齊各種口味30包裝一箱的出前一丁,家中常備大約200包麵;亦有朋友常備大約10箱30罐裝可樂。

此外,英國有大型倉儲式超市如Costco,其購物理念與香港很不同。單看購物手推車的設計,已看到差異:英國Costco的手推車,容量比香港標準的大兩三倍,還可以坐上兩個嬰兒。不同顧客會按自己生活習慣「囤積」不同貨物。我見過本地人一次過買5、6箱40枝裝的枝裝水,一箱只是6、7英鎊左右(即港幣60-70元)。

英國尊重個人自由,個人生活只要不對別人構成影響,便不會有人干涉。若貨物供應短缺,或因為減價而多人搶購,店方便可能設限,例如特別便宜的油站,會限制只能入油20英鎊。

現在並非戰爭時期,多買一點食物或用品不會有人說三道四,我在網上也找不到這樣的報道。這能否說英國人不愛囤積?當然不。去年有一份英國人囤積習慣調查報告,七成以上英國人都有囤積習慣;最多人囤積的物品,食物榜上無名,依次是衣物(54%)、書本(47%)、紀念品(42%)、影音唱片(40%)和紙張(38%)。以上數據解釋了英國二手市場蓬勃的原因:不少家庭將這些雅稱為「我曾愛過的東西」(pre-loved items)放在網上或car boot sale (每逢周末都會有人將舊物放到車上,把車開到指定空地,然後打開車尾箱把物件放售),賺取額外收入。20世紀歷次英王登皇的紀念品,價格相宜。舊書也不貴,我買過一本1945年《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英文版,品相不錯,只是5英鎊 (約港幣50元)。

回頭再討論12包5公斤即60公斤的米是否可以叫做「囤米」。有朋友說,英國不像香港,少出外吃飯,家裏試過一個半月便用掉20公斤米,即4個半月便可吃掉60公斤。另一個朋友說以特價在超市網站訂購了10包,「喺英國善用優惠係習慣嚟,本地人用得更叻」;他建議作出批評的人「唔好為自己設太多族群限制」。

10包8包米便以「瘋狂」、「囤米」作出指控,反映的未必是個人生活習慣出了問題,而是社會撕裂的陰霾仍然不散。◇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