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港有9間戲院停運或結業。踏入了2025年,我擔心今年數字只會有增無減。最近,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發言人田啟文坦言,對未來情況感到不樂觀,想不到怎樣扭轉,並建議業界要走「精英制」。
撇除荷里活電影成績欠佳的問題,田啟文的建議不無道理,潛台詞是既然本港電影業界萎縮,倒不如「貴精不貴多」,希望生產出更多類似《破.地獄》和《九龍城寨》的高質素電影,獲得逾億元票房,替港產片業界「吊鹽水」。
不過,這個想法有一個小問題,天真地假設創作者投入的心力越大,票房越高。但其實,創作者沒有水晶球,在推出電影之前,無法100%準確預測作品在推出後會否大賣;就算集中資源投放在少數作品,觀眾不一定喜歡,藝術作品始終有很大的不可預測性。
例如,翁子光的《風再起時》在2015年開拍,因為種種原因,延至2023年才公映,口碑兩極,票房慘烈。演員卡士強勁,由梁朝偉和郭富城擔任主角,據說製作成本高達2億元,但香港票房只有1千多萬元,中國大陸票房近5千萬元。相反,杜琪峰的經典作品之一《鎗火》只用了19天拍攝,卻成為黑幫神作。
電影產業化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能夠養活大量從業員之外,還是因為可以「提高中獎機會」,漁翁撒網地生產作品,總有一定數量作品「猜中」市場的口味,然後爆紅,甚至成為經典。因此,「貴精不貴多」有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歸根究柢,都是「錢」的問題。娛樂太多,戲院成本越來越貴,市民覺得入戲院看電影的性價比不斷下跌,形成惡性循環。戲院業需要以創新策略來重新吸引觀眾,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打破單一放映商業電影的戲院模式,增加內容的多樣性。例如,放映經典電影、經典動漫、舞台劇、直播足球比賽和演唱會等,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群體。
第二,電影業界投放資源拍攝一些免費網絡短劇,在串流平台上播放頭幾集。當網絡劇集獲得成功並積累足夠的粉絲群後,便推出續編電影版,並提供更高製作水平的內容,吸引粉絲走進戲院觀影。觀眾為了揭開劇情謎團或體驗完整的故事,願意購票支持。
第三,增加戲院的不可替代性。在戲院舉辦粉絲見面會,藝人歌手與影迷互動,影迷會將戲院視為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的重要場地,進一步提高戲院吸引力。觀眾將戲院視為一種高品質娛樂的象徵,而非僅僅是觀看內容的場所。
最後,政府責無旁貸,應該對電影業和戲院投放更多資源。成功的電影作品能提升國家形象,成為全球觀眾了解當地文化和社會的窗口,提升文化影響力和國際地位。電影業不僅帶動娛樂和文化產業,還促進旅遊、餐飲和零售等相關行業的發展。資助電影業不僅是保護一個行業,更是塑造一個城市的文化與未來。◇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