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庭耀表示,自己不會離港。(蔡文昕/大紀元)
鍾庭耀表示,自己不會離港。(蔡文昕/大紀元)

香港民意研究所表示,財政狀況嚴峻,會縮減特首評分、身份認同等電話民調頻率,至每3個月一次,今年會轉向發展會員服務和開拓民意資訊市場,力求支撐至少半年的有限度研究工作。

香港民意研究所稱,已連續多年入不敷支,2024年的收入較2023年減少約三份一,開支方面的削減,遠不足以填補收入缺口。

主席及行政總裁鍾庭耀表示,研究所經費主要來自外間委託研究。相比以往在香港大學的工作,現時每年受委託研究的入息是當時的十分一,形容環境相當嚴峻。他認為,多個因素同時影響社會,包括政情嚴峻、疫情肆虐、經濟不景、民意不彰。

民意不彰方面,鍾解釋是大家開始不重視民調,有意將其貶低。

鍾表示,一個定期進行的電話抽樣民意調查,要價24萬元。香港民意研究所目前最新有約140名會員,每月會費收入,約為2.5萬元,只夠應付十份之一。

香港民研進行30多年的電話民調,調查項目包括特首評分、身份認同等。入息減少,民研要壓縮開支,過往全盛時期每周一次的義務、定期的民意調查,今年會減至3個月進行一次。民研承認,新安排下數據敏感度無可避免下降,但因為不願見到30多年的歷史數據出現缺數,唯有在有限資源下調整次數。將來如果得到公眾支持、市場有價,或會重啟部份調查項目及加密次數。

鍾庭耀:不會離港

鍾庭耀表示有朋友向他表達「既然經營艱難、市民不重視民意調查,甚至調查有好大風險,答你都有危險……這樣的時候,是否時候光榮結業呢?」又有人問他會否離港繼續研究。鍾坦言,有認真考慮索性結業;自己尊重在外地繼續為香港做事的人,但是自己不會成為他們的一員。

他說自己留下不是為了抗爭,而是為堅持自己中學起的信念,認為作為科學家、知識份子,應該講實話,說真理,「真理不會因地制宜」,另外亦是回應數年前市民對他們的支持,認為應該回饋社會。

鍾強調,希望執法者、中央及港府明白,科學數據有正面作用,如果因政治原因,尤其國安憂慮,令民調工作收集不到數據、收集到假數據、「用假民調方式收集到自以為好開心的數據」,最後會禍害整個社會。

集中資源專題研究、推客席專欄

另一方面,民研稱會集中資源進行專題研究,會以較節省成本的網上組群調查,或「慎思民調」的方式進行。最新的專題研究是2024年12月進行的劏房管制研究,首輪調查結果將於下周公布。

民研亦會推出3個客席專欄,撰文者包括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資深新聞工作者楊健興及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陳家洛,他們每星期會撰文或製作影片,提供民調與民情的專業分析。

民研希望會員人數「翻四倍」,稱會積極推動會員制度,亦會在網站提供民調知識、數據分析、評論文章及影片,部份內容會放在會員專區,希望吸引市民成為會員。@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