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正掀起「退地潮」——地產巨頭紛紛將早年投得,卻仍未開發的土地退還地方。業內人士預計,2025年房企「退地」情況還會增多。這給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收入帶來更大壓力。大陸樓市的遊戲規則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房地產報》1月8日報道,中國全國各地正在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退地潮」,覆蓋廣州、北京、深圳、成都、寧波等一、二、三線城市。
這波退地潮中,萬科、越秀、華潤等地產巨頭紛紛將一些早年投得,卻尚未開發的土地退還地方。地方政府一方面通過調整土地用途、降低開發要求等方式「解套」,另一方面加緊推動土地再上市,以吸引開發商重新入場。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開始試水「地票」補償政策。
地產商四天內退四宗
2024年8月底,越秀地產4天內退地4宗,金額超12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些地塊是越秀地產3年前拿下的,一直未開發。廣州市政府對此補償方式為等值應付票據,越秀地產可用這些票據繼續在廣州買地。
2024年12月,萬科以底價28.8億元拿下廣州番禺南站商務區3宗宅地。這3宗地塊此前就由萬科持有,後因軌道交通建設原因不具備開發條件而停滯;2023年底被政府收儲並調整規劃後,重新掛牌。
2024年最後一天,保利發展以70.22億元底價拿下廣州天河區2宗地塊,折合樓面地價5.1萬元/平方米。
中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經濟室主任黃征學表示,房企退地主要是商業地產環境改變後,原有土地開發性質已不符合形勢變化的要求。這背後的邏輯,一方面是政府層面積極盤活存量閒置土地;另一方面則反映出,企業在市場環境變化後,面臨資金壓力。
報道說,受訪的多名專家均預計,2025年房企「退地」情況還會增多。從囤地到退地,中國樓市的遊戲規則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除出險房企外,央企、國企以及地方國資平台,也出現「退地」情況。
在北京,萬科將一宗8年前拿的地塊退了,政府收回後改變了土地出讓條件,比如不再需要企業自持,掛牌價格和地塊合理上限價格也大幅增長,該地塊再次入市後被保利建工以89億元買下。在武漢,華僑城將位於楊春湖高鐵商務區的105畝地,直接退還給政府。
2024年11月份,南京人居森林地塊在被退回幾個月後,調整規劃,容積率降為1.5、建築高度降為60米,搖身一變成為低密宅地。此外,西安、長沙等地均出現房企退地現象。
這股退地潮的主要原因包括,一、高價拿地後的市場變化:許多地塊是在市場高點時競得,隨著市場降溫,這些地塊的開發面臨較大風險;二、開發條件苛刻:部份地塊附帶嚴格的開發要求,市場環境變化使得原定計劃難以實施;三、資金壓力: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和融資渠道收縮,導致無法按計劃推進項目。
開發商對市場預期不樂觀
這波「退地潮」,是開發商在止損,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退地現象也帶來了土地財政收入的壓力。
「退地」背後,開發商對市場預期並不樂觀。
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至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4%,降幅比前10個月擴大0.1個百分點。該指標連續7個月位於兩位數降幅水平,且降幅仍在緩慢擴大。
從影響投資的幾個重要指標看,1至11月,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3%,降幅較前10個月擴大0.4個百分點;房屋施工面積同比下降12.7%,降幅擴大0.3個百分點。
克而瑞對23個重點城市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成交的住宅用地開工、開盤情況進行了統計,23個城市整體開工率為46%,其中一線城市開工率達到84.6%,二線城市則大幅降低至36.9%。
也就是說,目前在一線城市以外的地方,土地成交1年半以後的開工情況都是非常低迷的,尤其是部份非市場化且拿地較多的二線城市,長久不開工成為常態,土地供應也成為「無效供應」。◇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