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官立中學位於沙田城門河畔,香港文化博物館旁,是一所官立的男女子中學,主要的教學語言為英文。在2024/25學年,學校共開辦25班,除了中四有5班外,中一至中三及中五至中六各有4班。學校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在144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沙田區,只有極少數來自深水埗區。學校由香港政府在1972年創辦,校訓是「智、仁、勇」。
五十年前的香港,無論是沙田新市鎮發展,或是全港適齡學童的增長和中學學額的需求,均是呈幾何級數爆升的年代。香港的新市鎮發展計劃在1973年開始,至今已發展了九個新市鎮。在1973年時,香港的人口約為420萬,第一批發展的新市鎮計劃便是在荃灣、屯門及沙田三區,期望能為約180萬人,即約三分一香港人提供居所。沙田新市鎮在1973年發展前,人口只有約3萬,而根據最新的2021年人口普查,沙田及馬鞍山新市鎮人口合共約為70萬,數字翻了不知多少倍。
根據《1971香港人口及住房屋普查》,在1971年,全港適齡小學生約為63.1萬人,正接受教育的百分比是95%,失學人數約為3.2萬人,相比1961年,全港適齡小學生約為48.8萬人,失學人數約為8.1萬人,適齡小學生的教育需求正不斷地滿足。但在適齡初中學生方面,在1971年,全港適齡中學生約為30.8萬人,失學人數約為4.6萬人,失學率為14.9%,相比1961年,全港適齡初中學生約為19.4萬人,失學人數約為3.4萬人,失學率為17.6%,雖然1971年的失學率比1961的略有好轉,但實質失學數目卻上升了接近六成(58.8%)。
早在1970年,沙田區紀錄已有十多間小學,但每年過千名畢業生卻無法在區內升讀中學。於是香港政府早計畫在現址興建沙田官立中學,當時的校舍面積已和現時的相若,足有五萬多平方呎,建築樓高6層有24個課室,可容納接近千名學生。沙田官立中學最終在1972年開學,當時現址校舍尚未落成,240名學生需要前往龍翔官立工業中學(即現已殺校的龍翔官立中學)上課,待現址校舍在1973年落成後才返回上課。根據當時的報章報導,全校建築費為550萬元,校園內24個供教職員使用的停車位亦是報導重點,可見50年前的沙田對一般人來說,仍是一個交通不便的地方。
而在1973年負責為沙田官立中學揭幕的,少見不是由時任港督主持,而是由當時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1972至1974年)及行政局非官守議員的胡百全先生負責。胡百全歷任九龍巴士主席、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的校董會校董,後獲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及司令勳章(CBE),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可能是他與藝人黃夏蕙女士的一段感情故事。
根據紀錄,沙田官立中學在1974年便開始一年一度的開放日,如在1974年5月初舉行的一次開放日,為期兩天的美術展覽展出同學的作品,包括課外活動的習作、立體創作、平面設計及印染等。同年11月底,學校再度舉行開放日,展出學生的學習成績及教材,同樣歡迎各界人士參觀,而當時負責主持開幕及頒獎禮的沙田理民府官員,正是大家熟悉的孫明揚先生。
近年,沙田官立中學多在11月底,舉行歡迎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預先報名參與的開放日,開放日的形式以中一入學簡介會為主,講座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特色及教學語言政策,亦會介紹學校的設施和學生課外活動、,以及申請入學的手續及流程等等。學校亦會學生參觀音樂及舞蹈表演、學科展覽,參與科學實驗及電腦打印工作坊,以及不同運動的體驗等等。
而在2023年的5月的一個星期五,沙田官立中學舉行了金禧校慶開放日,歡迎公眾人士前往參與。雖然與其他學校的金禧校慶開放日相比,沙田官立中學所安排的活動數目及所開放的地方相對不多,但沙田官立中學首先安排在禮堂舉行了揭幕儀式及定時舉行學生的才藝表演,在個別的特別室安排了相關的實驗活動及遊戲,亦在地下有蓋及雨天操場,安排了學生及家長組織的攤位供公眾參與。而值得一提在學校後方地下的歷史資料館,內裡展出不少珍貴照片及歷史文物,亦有開放予公眾參觀。最後,學校在有蓋及雨天操場亦安排了不少打卡點,讓參加者前往參與及留下倩影,為這一間與沙田及香港新市鎮同步發展的官立中學,共同發展了50年,留下美好的見證。@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