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其中一宗財經新聞引起了不少市民關注,《彭博》引述白宮消息指,特朗普在上一總統任期確曾考慮過,將美元與港元脫鉤,只是在顧問反對下才作罷,不過隨著特朗普明年正式重返白宮後,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可能成為美中競爭的「新戰場」(Fresh Flashpoint),為港元和美元掛鈎再添變數。同一時間,作為香港商界領袖,「蘭桂芳」之父盛智文突然要求港幣「去美元」,建議將港元改為與一籃子貨幣掛鈎,兩項消息均反映聯繫匯率既有外部亦有內部壓力,令人對廢存產生疑問。
特朗普即將擔任美國總統,其針對中國的關稅政策,以及在當地減稅及放寬監管等,都被市場預期有機會令通脹重臨,美國利率將維持高企。而港元至今仍然與美元掛鈎,理論上金管局須緊隨美國,維持高利率及「強港元」貨幣政策,對本港經濟復甦構成沉重壓力。商界代表之一的盛智文,早前要求政府制定「B計劃」,讓港元與美元脫鈎,改為與人民幣等一籃子貨幣掛鈎。
盛智文表示,若美國在特朗普的領導下變得瘋狂,且利率大幅上升,港元將變得非常昂貴,會削弱香港的競爭力,這會「嚴重影響香港的經濟,甚至可能會摧毀香港」,金管局須未雨綢繆,探索替代方案,並建議參照新加坡,把坡元與一籃子貨幣掛鈎,可在滙率及息口上有更大的自主空間。
盛智文的建議反映的是在香港復常兩年以來,內部經濟壓力仍然非常沉重,商界將矛頭指向聯匯制度。然而,這一方案並非沒有風險。改為一籃子貨幣掛鈎可能導致匯率波動加劇,增加香港金管局捍衛匯率的壓力。此外,外匯基金的投資收益可能因匯率波動而變得不穩定,進一步影響庫房收入。
美國施壓:金融戰一觸即發 北京利用聯匯挑戰美元地位?
自1983年以來,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一直是金融穩定的基石。然而,隨著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這一制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彭博》報道指出,香港的聯匯制度可能成為美中博弈的新戰場。特別是在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相關議題的討論變得更加重要且迫切。
《彭博》報道指出,北京正試圖利用香港的聯匯制度挑戰美元的國際金融主導地位。香港在中國構建「去美元化」的金融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得益於港元可自由兌換的特性,香港被視為構建新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
近年來,香港積累了大量美元儲備,反映亞洲出口商選擇將收入存放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這些美元儲備轉換為港元後,貸款給亞洲其它國家的借款人,形成了一種繞過美國金融監管的信貸運作方式。
然而,北京對聯匯制度的利用引發了美國政界的警覺。《彭博》分析指出,特朗普的顧問曾在上一任期內建議打擊香港聯匯制度,但當時的反對聲音較大,擔心對美國及香港銀行帶來不必要的傷害。而在目前美國對香港支持度下降的背景下,情況可能已經不同。
特朗普重返政壇後,顯示出更強硬的對華政策傾向,可能會將金融戰作為新的制裁工具。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實施,已經對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構成威脅。如果特朗普政府進一步推動香港聯匯制度與美元脫鉤,這將使香港的金融市場面臨重大不穩定。
聯匯依賴龐大外匯儲備支持 財赤連年損害外匯資產
必須要指出,聯匯制度是香港自行決定的固定匯率機制,聯匯的穩定性依賴的不是美國政府給予肯定,而是在於香港龐大外匯儲備的支持。截至2024年10月底,金管局持有的外匯儲備為3.2萬億港元,約為貨幣基礎的1.7倍。這是在金管局設定的1.7至1.8倍的最低要求,而且與2008年時的最高倍數3.8倍,已經下跌了五成半,但在國際標準下仍屬穩健。
在此要補充一點,就是用外匯資產來支持港元貨幣基礎只是最低要求,因為貨幣基礎只是整個貨幣供應的一部份,推動香港經濟還涉及信貸,如果香港經濟增長乏力,資產價格下跌,導致銀行壞賬增加,這對聯匯亦構成壓力。
以10月底本港6,028億港元總流通發鈔量(M0)的5.3倍,即是目前市面上每1港元現鈔,都有5.3港元等值的外儲作為後盾。不過,已發行鈔票會透過銀行信貸系統,向借款人放貸而出現乘數效應,數據顯示,本港目前更廣義的M1及M2發行量分別為1.59萬億及8.4萬億港元,外儲目前是港元M1的2倍,但用較廣義的M2定義,則外儲只是M2的三成八左右。
提到捍衛聯匯的能力,真正令人憂慮不是來自外界的衝擊,而是香港自我棄守維持聯繫的重要原則:維持穩定財政儲備。即使特區政府經歷了超過5年的赤字,目前政府的財政儲備仍然超過5,700億港元,以目前的「燒錢」速度,儲備依然足夠特區未來3年花費;然而,政府目前財政狀況縱未到火燒眼眉的地步,卻持續多年入不敷支,不禁令人要問:特區政府會否已背離了《基本法》理財所提出的「量入為出」原則?
坊間有一些所謂「經濟學者」,以一些歪理支持政府擴大財赤,甚至稱外匯基金每年有千多二千多億盈餘,大可以支持政府財政儲備。我不知道這是真心無知抑或「詐傻扮懵」,正如上文指出,外匯基金主要功能正是支撐整個貨幣發行局運作,而且投資有賺有蝕,外匯基金亦試過虧損過千億元,這種不當評論其實貨幣發行局運作是相當危險。
即使是香港的「建制派」財經評論員,近日都開始熱切討論聯匯最大可能出事的真正理由,正是港府「大花筒」浪費公帑,在經濟環境差,房地產市場低迷情況下,如仍堅持大舉發展北區都會區,或反將把經濟再推低,甚至出現大量負資產和破產個案。
香港的聯匯制度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作為中美博弈的潛在「新戰場」,未來將深刻影響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及經濟穩定性。無論聯匯制度存廢,香港都需要重新審視其長期經濟發展策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韌性,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