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股市波動加劇,市場內部開始出現一種新的說法,港股似乎正被外資或假扮成外資的大陸資金當作「免洗筷」般使用——在市場熱度高漲時大量湧入,短期套利後迅速撤離,讓投資者接手風險。
股市暴漲暴跌
在十一連假前後,香港股市經歷了戲劇性的波動。中共推出一系列強力救市措施,包括人民銀行宣布降準兩碼,並推出1萬億元人民幣的寬鬆政策,涵蓋減息、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及按揭利率,並將保障性按揭的支持比率提高至100%。
9月24日救市措施宣布後,市場迅速反應,接下來幾天香港恒生指數持續上升(見圖1),除了10月3日回跌330點。然而,10月8日陸股長假結束首日,港股暴跌2,173點,震撼市場。同時,當日成交額高達6,204億元。
恒指跌市成交新高
為何會出現,8日恒指下跌時成交額卻創下新高情況?
筆者認為,這反映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及市場的劇烈波動。當市場出現負面消息或大幅下跌時,投資者通常會急於拋售股票以避免損失,這導致賣壓加劇並推高成交額。市場波動吸引短期投資者進行套利,增加交易活動。
此外,股市下跌時,止損點容易被觸發,系統自動執行賣單,進一步提高成交量。部份投資者亦會調整投資組合,減少風險資產。這些行為均促使成交量增加。
回顧這期間港交所主板的成交額表現(見圖1):9月25日達2,424億元創兩年新高,9月27日飆升至4,457億元打破2021年7月紀錄,9月30日成交額突破5,058億元,創歷史新高,這波反彈被部份投資者視為逃命波。
10月1日港股休市,2日成交額稍降至4,340億元,3日降至3,103億元,4日縮至2,615億元,7日略升至2,968億元。10月9日恒指下跌289點,成交額達4,270億元,10月10日回升614點,成交額達3,253億元。10月11日港股因重陽節休市。
隨著深港通和滬港通的開通,香港資本市場與大陸市場的聯動性加強,造成香港資產價格波動劇烈。近期,恒指波幅指數上升至44.5,顯示未來市場波動性可能進一步加大。
相比之下,日本、南韓和台灣的市場走出不同路線,香港市場依然與大陸市場緊密連動,導致當陸股下跌時,香港可能會跌得更深;當大陸市場獲得保護時,香港卻未必能優先受益。
香港股市中超過七成的股份屬於中資企業,因而在中共眼中淪為附屬品,猶如免洗筷,隨需隨用。香港股市的變遷讓許多本地投資者感慨萬千。
陸股救市成效存疑 投資者應謹慎應對
十一長假後,陸股波動劇烈,雖然中共財政部12日又宣稱將陸續推出一攬子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以及稍早推出如5,000億元人民幣的「證券互換便利舉措」等花招。
筆者認為,中共的措施如借東牆補西牆,這些強刺激政策僅能短期推高股市,對經濟基本面無實質改善。從香港樓市的撤辣政策可見,市場反彈壽命有限,最終將回歸基本面。
專家警告,當前賣盤多來自高管和國企,短線套利風險增加,加上企業虧損與經濟通縮壓力,許多投資者已在高位獲利了結。若無接盤者,行情或將逆轉,最早一個月內,最慢至年底或明年第一季,金融泡沫終會破裂。
建議投資者保持謹慎,特別是在港股外資頻繁進出的情況下,應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和全球資本流動,避免成為短線套利的犧牲品。應逐步減少股市中的主要資金,保留部份資產以應對潛在的回調風險。@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