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由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發表的報告,顯示香港被訪者對新聞的信任度顯著上升。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分析,同對網絡資訊真偽問題的關注度上升有關,亦關乎社會裏及傳媒上近年都少了「反對」聲音,並質疑「如果信任度上升只不過是由於媒體資訊越來越單調,表達出來的意見越來越清一色」,高信任度不一定反映傳媒擔當其應有的角色。
李立峯今(1日)在《明報》撰文,引述6月發表的全球數碼新聞使用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對「大部份新聞」的淨信任度,為47.7個百分點,比之前一年上升了22.9個百分點。另外,被訪者對「自己所接觸到的新聞」的淨信任度為52.6個百分點,按年大幅上升近20個百分點。李指出,被訪者對新聞的信任度上升趨勢,已經由2020年延續至今,認為有兩個可能因素推升信任度。
李引述數據,指認同自己關注網絡資訊真偽的人當中,67%認為「大部份新聞」可信,69.9%認為「自己接觸到的新聞」可信;在不認為自己關注網絡資訊真偽的被訪者當中,只有49.6%認為「大部份新聞」可信,54.5%認為「自己接觸到的新聞」可信。
他認為,當環境充斥難辨真偽的資訊,人們可能更依賴專業新聞媒體,確認消息,或可能因此更認同他們的工作。事實上,根據調查,被訪者同意自己關注網絡資訊真偽的比例有所上升。
「大部份新聞」與「自己接觸到的新聞」信任度差異收窄
第二個因素影響信任度的因素,李立峯分析同社會裏及傳媒上近年都少了「反對」聲音有關。
調查用分別兩條問題,「我在大部份時候可以相信大部份新聞」,及「我在大部份時候可以相信我所接觸到的新聞」,測量人們對一般新聞的信任程度。一直以來,人們對「自己接觸到的新聞」的信任度,高過對「大部份新聞」的信任度。李稱,如果媒體市場多元性弱,實際選擇不多,兩者的差異不會太大。
他指出,調查從2020到2024年的數據,顯示香港市民對兩者的信任度差異一直收窄,「當眾聲喧嘩的狀態不復存在時,接收新聞資訊的市民覺得新聞『可信』,部份原因可能在於,媒體報道的只是基本事實和單一觀點,那麼對接收者來說,的確沒有甚麼特別『不可信』的」。
李立峯在文中強調,上述兩個原因外。亦可以再有其它因素起作用。「一般來說,高信任度對媒體而言是正面的結果,唯對社會整體而言,如果信任度是建立於傳媒在紛亂的資訊環境中實踐專業把關,那自然是好事;唯如果信任度上升只不過是由於媒體資訊越來越單調,表達出來的意見越來越清一色,那麼高信任度則不一定反映媒體擔當了其應有的角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