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星文明可能性進行嚴肅對話的科學家並不多。本欄之前提過的有費米的著名悖論:照理外星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極高,為甚麼我們沒有發現外星人?其次是著名科普作家(當然也是優秀的天氣文學家)Carl Sagan。他的小說Contact ( 《接觸》)想像外星人與地球展開通訊的過程,構思有頗為堅實的科學基礎(小說後來改編成電影《超時空接觸》,茱迪.科士打主演)。

以上兩人都是提出一些空泛的設想,但當天文學家透過天文望遠鏡觀察星體時,如何判定某些非常遙遠的星體存在高等智慧文明(我們很難想像外星人對著望遠鏡鏡頭說:「地球人,你們好嗎?」)?英國科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就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戴森球體(Dyson Sphere)。

在解釋甚麽是「戴森球體」之前,讓我們先了解戴森這個人。簡單來說,他是一個神童。年僅4歲的時候,他嘗試計算太陽的原子數量;10歲之前,他自學微績分;15歲拿奬學金入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他在數學和物理學方面都有原創貢獻。更有趣的是,他喜歡挑戰主流意見,特別是懷疑全球暖化的說法。他也認為心靈感應現象是真的。

至於「戴森球體」,他的推論是從能源與文明的關係開始。設想人類的文明發展,從鑽木取火到核能,都與能源使用方法提升有關。另一方面,文明水平愈高,則該星球對能源需求愈大。戴森再推論,一個超級文明不單止在本身星球採集能源,更要求諸於外太空,因此極可能在星球所有周邊收集能源,而這正正是「戴森球體」。

另一位前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肖夫(Nicholas Kardashev)更以能源質量來量度文明層次和技術先進程度,將文明(包括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分為三級,名為「卡爾達肖夫指數」。

而好處是天文學家可以實證觀察,因為這些超級文明發出的光會比普通星球強,而且光譜也和普通行星不同。戴森認為,它們的特徵是強力紅內線輻射。

在天文望遠鏡未發達之前,尋找「戴森球體」比較困難,但在韋伯天文望遠鏡及其它觀察儀器陸續運作之後,人類對宇宙的視野大幅擴大,驗證戴森假設的能力相應增加。事實上,自2024年中,天文學家按照戴森的判斷,按圖索驥,已經找到多個「疑似戴森球體」,其中一組是距離地球一千光年的7顆行星。

當然,現時天文學界質疑「戴森球體」的聲音也不少,而且「疑似戴森球體」距離地球實在太遠,要「接觸」它們幾乎是不可能。在現階段,「戴森球體」的現實意義是:人類應該怎樣提升能源採集的質素,從而提高人類文明的水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