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通過結合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數據,對宇宙哈勃常數進行了新的測量,結果證實了以前曾測量過的哈勃常數值(Hubble constant)的準確性,從而對不同方法的測量結果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了進一步確認。這凸顯了現有宇宙理論可能亟需突破。

這項新研究於2月6日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哈勃常數是衡量宇宙膨脹速度的指標,而通過不同觀測方法獲得的數值之間長期存在的差異被稱為「哈勃張力」(Hubble tension)。

基本概念

曾經有一段時間,科學家們相信宇宙是靜態的,但隨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出現,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亞歷山大·弗里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於1922年發表了一組方程,表明宇宙實際上可能正在膨脹,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itre)後來進行了獨立推導,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於1929年用觀測數據證實了這一膨脹。此前,愛因斯坦一直試圖通過添加一個宇宙學常數來修改廣義相對論,以便從他的理論中得到一個靜態的宇宙。據傳,哈勃新理論出現後,愛因斯坦曾說,他試圖引入宇宙常數而保持靜態宇宙的努力是一生最大的錯誤。

哈勃常數用來衡量宇宙膨脹速度,其單位是每秒鐘每百萬秒差距膨脹的公里數(km/s·Mpc,百萬秒差距megaparsec是一個測量宇宙中長度的單位,1秒差距約為3.26光年)。換句話說,每一百萬秒差距的宇宙區域,在一秒鐘的時間裏都會膨脹一定的公里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設有一個相對靜止的物體位於一百萬秒差距遠,那麼每過一秒,它與我們的距離就會增加幾公里。

不同測量方法

那麼具體是多少公里?這就是問題所在。科學家們基本上會使用三種方法來測量哈勃常數:觀察附近的物體以了解其移動速度,黑洞或中子星碰撞產生的引力波,以及測量大爆炸余輝中的微小偏差,這個所謂的「余輝」也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然而,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值。例如,跟蹤觀測遙遠的超新星所得到的值為73km/s·Mpc,而使用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測量CMB得到的值為67km/s·Mpc。

就在去年,研究人員通過跟蹤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看到的超新星,對宇宙膨脹進行了第三次獨立測量,其中由大質量物體引起的時空扭曲充當透鏡,放大了背景中的物體。這些模型的最佳擬合結果均略低於從CMB得到的哈勃常數值,差異在統計誤差範圍內。這是一個新方法,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但確實提供了一種獲取哈勃常數的獨立方法。

藝術科學網站(Ars Science)編輯約翰·提摩爾(John Timmer)寫道:「我們利用宇宙微波背景中的訊息對其進行了測量,並得到了一個值。使用當今宇宙中物體的視距離來測量它,得到的值相差大約10%。據知,這兩種測量都沒有問題,但沒有辦法達成統一。一種假設是,早期宇宙短暫地經歷了某種來自排斥引力(類似於暗能量概念)的「反衝」,然後神秘地消失。但這仍是一個猜測,儘管物理學家可能會對其感到興奮。」

利用造父變星

現在,最新的測量則在去年韋伯望遠鏡的數據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確認了哈勃早期對膨脹率的測量是準確的,至少對於不很大的宇宙尺度來說是準確的。但它仍然可能存在錯誤,這些錯誤可能會增加人們對宇宙更深層次的觀察,特別是對更遙遠恆星的亮度測量。

因此,新的研究團隊對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 stars)進行了額外的觀測,對象為5個宿主星系中共有1,000顆恆星,遠至1.3億光年,並將其與哈勃數據關聯起來。韋伯望遠鏡能夠穿透星際塵埃進行觀測,這些塵埃使哈勃拍攝的這些恆星的圖像變得更加模糊和重疊,因此天文學家可以利用韋伯望遠鏡更容易地區分單個恆星。

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哈勃數據的準確性。 「我們已經跨越了哈勃觀測到的整個範圍,確認測量誤差來自哈勃張力,」合著者兼團隊負責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學家亞當·里斯(Adam Riess)說,「韋伯和哈勃的結合達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我們發現,當沿著宇宙距離階梯爬得更遠時,哈勃測量依然可靠。測量誤差消除後,剩下的就是:我們可能誤解了宇宙的真實性,這讓人興奮。」

看來,現有的宇宙理論亟需重新審視,或許下一個理論突破離我們不遠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