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講三星堆故事提到,大禹治水的傳說有可能是來自異域,伴隨幾千年的民族遷徙,經歷無數次輾轉相傳和層層加工,才成為今天的版本。最初版本何來?值得研究。

其實這類異域文學變形記甚多。比如中國神話小說中最著名的人物孫悟空,很多學者認為原型就是印度神話的神猴哈奴曼。

中國傳說的一個包公審案故事《灰闌記》故事情節原型並非產自本土,很有可能是來自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的舊約聖經),這是我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發現的。1993年當時紅遍中港台、金超群主演的台灣電視劇《包青天》正在熱播,其中一集是包公審判兩婦人爭一子的案子,即灰闌記,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知的公案。劇情講兩女子爭一子,都自稱是孩子親母,英明的開封府尹(北宋京城汴涼的最高長官)包拯妙用一計成功判斷出誰是孩子的親母。包公用石灰圍繞孩子畫了一個圈,即灰闌,要兩婦各持孩子一手拉向自己,說拉贏的就是親生母親。在孩子被拉痛的哭聲中,親母不忍孩子受傷放棄認輸,而包公則以此判斷此婦為孩子親母。

剛巧在此幾天前我看了一齣古猶太人所羅門王故事的電影,立刻產生這樣的猜測:包公灰闌記的故事可能最早源自聖經記載的所羅門王的審判。所羅門王在判斷一宗兩婦爭子案也以測試母愛來作判斷。所羅門王聲稱要將孩子用劍砍成兩半,一婦一半,親生母親立刻表示放棄爭子。

當時只是我的直覺,但實際有沒有這種可能?包公是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但發生在包公身上的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虛構的?

《灰闌記》的故事情節最早出現在北宋的一種類書《太平御覽》,後因元代劇作家李行道改編為《包待制智勘灰闌記》(簡稱灰闌記)而廣為流傳。很多學者都認為這個劇中情節是虛構的,是根據民間傳說改編。灰闌記的主角包青天北宋時候曾當過京城汴涼最高長官開封府尹,是位清官,因剛直不阿鐵面無私廣受愛戴,遂被民間神話,衍生出許多包公英明斷案的民間傳說。好多並無其事,純粹是民間文學創作,胡適在《三俠五義·序》一文就說包公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民間傳說中的各種奇難斷案故事都會射到他身上,最終將包公神話成中國版的福爾摩斯。比如最著名的包公怒斬渣男陳世美一案,就是無中生有,北宋期間並無一個當了駙馬因忘恩負義欲殺妻秦香蓮而被包公怒斬的陳世美其人。包公灰闌審案無任何歷史記載,和斬美案一樣都是文學創作而已。

如果說包公灰闌記故事情節來自希伯來聖經,難道在中國宋元時代,聖經的故事已傳入中國成為民間傳說,隨後才能被中國文人採用為戲劇素材?有此可能性嗎?確實有可能,而且可能性也很大。因為在北宋時代,京城開封府已有個猶太人社區,希伯來聖經中的一些故事很可能就在那時傳入開封民間,當地百姓就把從猶太人社區聽來的所羅門王英明斷案故事投射到他們熟知的箭垛包青天身上。

猶太人何時來中國,有很多說法,現可以確定至少唐朝時候已有猶太人來華經商。唐朝時候的阿拉伯旅行家阿布·賽義德·哈桑在他的遊記《中國印度見聞錄》披露,唐朝末年黃巢造反,在廣州屠城,除不計其數的中國人遭受大屠殺,還有了12萬到20萬在華經商的外國伊斯蘭教徒、祆教徒、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慘遭屠戮。為甚麼這位阿拉伯旅行家會有這樣確實的屠殺數字?他在書中解釋說,「這四種宗教徒的死亡人數所以能知道得這樣確鑿,那是因為中國人按他們的人(頭)數課稅的緣故。」此書中國已有兩種譯本,最早譯文民國1927年出現在《語絲》周刊和《地學雜誌》,193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最早的譯本,劉半農父女翻譯,書名叫《蘇萊曼東遊記》。最近的的版本是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印度見聞錄》。

此書提到的基督教徒應該是基督教早期一個教派「景教」的教徒。景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我稍後會寫一篇文章談景教傳入中國的故事。

猶太人至少在唐朝已來華,但可以肯定在北宋時候已開始落戶開封,在北宋京城汴涼已形成一個猶太人社區,即今天開封市中心的教經胡同一帶,據說教經胡同至今還有開封猶太人後裔在此居住。當時猶太人對外自稱一賜樂業(Israel的音譯)教徒。當地人對猶太教一無所知,看他們不吃豬肉,頭頂黑色奇巴小帽,與回族人頭飾相近,所以叫他們青回回。由於宰殺牛羊要剔除脚筋,又稱他們為挑筋教。教經胡同原名就叫挑筋胡同,因民國時統治開封的軍閥馮玉祥覺得挑筋不雅,遂改名教經胡同。猶太人在北宋開始定居開封的歷史,有一賜樂業教於開封教經胡同的猶太會堂門前的兩道碑文,即明朝弘治二年的《重建清真寺記》和明正德七年的《尊崇道經寺記》為證。現兩碑石和清康熙18年的《祠堂述古碑記》皆保存於開封博物館。

不知是否巧合,教經胡同離包公湖畔的包公祠距離不到一公里。據記載包公祠始建於靖康之難後的金朝,當時北宋已滅亡,人民懷念前朝的清官包公,遂建祠紀念,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從教經胡同傳出的「所羅門王審案」故事在開封民間流傳,最後變形成了中國版的灰闌記。

類似所羅門智斷兩女爭子案這樣的故事在印度佛經(本生經)中也有,但《本生經》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而記載所羅門王故事的希伯來聖經《列王記》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到前5世紀期間,還要早兩三百年,所以論時間,聖經版本更早。但再往上溯,所羅門的審判恐怕也不是最初原型,我看到網上說,這個故事情節最早版本來自蘇美爾文學中的傳說。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文明。今天人類很多東西都可以溯源到蘇美爾,想不到連一個中國的民間傳說也可在兩河流域找到源頭。

有趣的是,李行道創作的元劇《灰闌記》在19世紀開始傳入西方國家,被翻譯成多種文本,是國際社會最為熟知的中國戲劇。德國現代戲劇家布萊希特還根據李行道劇本創作了《高加索灰闌記》。但布萊希特的劇本和原著明顯不同的是,孩子最後判給了孩子的養母,並非親母,因為在灰闌斷案時養母表達的母愛遠勝於血親母親。布萊希特這一關鍵情節的改編可以反映出時代觀念的轉變,人類之愛已開始超越血親和族群。

一部灰闌記來自西邊,兜兜轉轉,往東走了一圈,五千年後又回到西方,真是神奇。這證明文學作品能超越時空,讓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男女可以共情同感,是因為普天之下不分古今中外,人性都是普世相通的。◇

以色列大流散博物館展出的開封猶太會堂模型。(蔡詠梅拍攝)
以色列大流散博物館展出的開封猶太會堂模型。(蔡詠梅拍攝)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它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