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安法時代下的「新香港」,創作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電影產業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萎縮,由上世紀90年代年產約200齣電影,下跌至近年的20部電影。客觀來說,由從前的工業化,演變成目前的「手工啤」式精釀生產,有人形容是「貴精不貴多」。不過,是否每款「手工啤」也好飲呢?

近年的港產片可以二分成兩大類:(一)跟香港人「同呼吸,共命運」,能夠引起港人情感共鳴,撫摸政治傷口;(二)單純消費或消耗香港藝人和「港產片」招牌剩餘價值,然後賣到中國大陸或其它地區賺錢,又稱為「食老本」。

數年前,中共下令杯葛台灣金馬獎之後,這個頒獎禮已經成為了香港和台灣兩地電影圈「圍爐」互相支持的場合,《時代革命》、《少年》、《白日之下》、《燈火闌珊》、《年少日記》、《白日青春》等電影都分別獲獎或被提名,部份作品在香港更是禁片。這些作品,我歸類為能夠跟香港人「同呼吸」的第一類作品。可惜,它們的商業回報未必很高。

例如,今年3、4月公映的《白日青春》和《燈火闌珊》票房分別只有199萬元和314萬元,或許主要原因是跟疫情有關?

《白日青春》講述一位巴基斯坦裔難民第二代哈山(林諾 飾)在香港等待要移民到加拿大,但父親因車禍意外死亡,加入黑幫學壞。後來,撞死他父親的的士司機陳白日(黃秋生 飾)決定協助難民男孩偷渡,展開公路逃亡……

《燈火闌珊》則講述江美香(張艾嘉 飾)難以接受丈夫楊燦鑣(任達華 飾)已經離世的事實,某天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亡夫霓虹燈招牌秘密工場的鎖匙,並在工場遇到亡夫的徒弟Leo(周漢寧 飾)。Leo聲稱楊燦鑣希望重造一個已拆除的霓虹燈牌,美香為了完成其遺願,逐一了解每個霓虹燈招牌的故事,親手燒製霓虹光管……

坦白說,《燈火闌珊》拍得有點難看的,因為講故事或剪接手法零碎跳躍,欠缺張力,部份劇情發展更不合情理。不過,以霓虹燈作為代表香港的主題十分難得,幕後團隊的資料搜集非常充足,再加上張艾嘉的神級演技,為這齣本身不合格的電影加了大量分數。霓虹燈被拆毀,光景不再,象徵著香港近年的崩壞,令人唏噓,也是當下寫實的情感描寫。

相對來說,我個人比較喜歡《白日青春》,因為故事比較完整,劇情發展合情合理,是一個上一代移民的「贖罪」故事,亦探討移民、身份認同和排外議題,為香港難民發聲。有人覺得裏頭有政治隱喻,暗指上一代港人協助「手足」離港,但我認為非常不明顯。而香港難民題材太小眾,比黃秋生關於外傭的舊作《淪落人》更小眾,或導致票房欠佳。

下次,再跟大家談談甚麼是消費「港產片」招牌剩餘價值的「食老本」電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