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本學年會公布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於2025/26學年開始推行。施政報告於10月25日宣讀,課程框架於不足一個月後的11月23日公布。很明顯,「小學人文科課程專責委員會」要麼於施政報告前已經運作,要麼教育局早已準備好課程初稿,待委員會成立後便草草通過。

根據教育局的說法,該科由常識科分拆而成(另一科是科學科),課程內容九成沿用現有常識科。然而,若細心閱讀整份課程文件,不難發現轉變其實是翻天覆地的。

首先是課程文件的寫法。若與2021年公布的、旨在取代通識科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下簡稱「公社科」)相比,差異便十分明顯。公社科與人文科的性質一樣,都是宣揚愛國主義、篡改史實和事實、壓抑學生思辯空間,然而前者在課程文件中解釋課程「改革」時仍會含羞答答、顧左右而言他,首先說一堆「釋放考試壓力」「減輕師生工作量」等政治化妝術語,然後才插一句「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將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輕輕帶過。它甚至仍然強調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雨傘運動後教育局應葉劉淑儀要求,將「批判思維」改稱「明辨思維」,認為「批判」一詞會讓學生只懂批評)。

全國性法律可以直接由港府轉化成政策文件

然而,打開人文科的課程框架,便會發現教育當局連少少溫柔委婉的前戲也徹底放棄了,一切都是明刀明槍。正如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將設立小學人文科放在「愛國主義教育」標題之下,課程框架在說明「開設小學人文科的原則」時,劈頭第一點便毫不諱言是要「配合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向」。其赤裸裸的程度,套用2014年政府宣傳2017年政改方案時的口號,「時機已經成熟,目標非常清晰」。

如果這已經令人譁然,壓軸好戲還在後頭。文件為上述那一點加了註腳:搞愛國主義教育,係源自10月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該法例「對港澳台同胞等不同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作出相應規定」,它所規定的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全部體現於這份人文科課程框架內。

換言之,相比起傳媒所說小一要認識家國觀、小二要明白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離一部份、小六要認識國家在共產黨領導下重大成就等本身已夠震撼的內容,這次課程改革其實具有更令人擔心的政治信息:全國性法律不再需要在香港立法會立法通過,便可以直接由香港特區政府部門轉化成政策文件,製訂影響廣大市民福祉的各種政策。由於已經沒有媒體和專業團體可以阻止政府粗暴改變遊戲規則,教育上的一國便為政治上的一國鳴鑼開道。

講完課程寫法,現在簡單討論一下課程內容。課程框架出籠後,有幾個朋友把資料傳給我,其中一位說教育當局「好陰險,攝下攝下就攝晒啲政治教育入學校」。那麼,港式小學政治教育包括哪些內容?

校園內政治洗腦全面推行

首先,是國家至上。科目掛名是人文科,但新增的內容很多與中國有關:歷朝歷史、中國版圖、名山大川、中國建設成就、家國觀念,以及大幅增加日本侵華和抗戰內容,包括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東江縱隊。換言之,兩年前發生的在小學內播放南京大屠殺紀錄片,可能會變為恆常。

第二,政治洗腦。如果說上述內容還有一點事實根據,另一些內容便明顯是意識形態多於事實,例如有國才有家、香港自古以來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份、國土安全意識等。最離譜的一個修訂是五年級關於「平安是福」部份,當中「處理和減低危機的策略」一節原本只有「火警」作為例子,新增的例子竟然是「大型群眾聚集活動」,目的很明顯是要植入學生思想深處:遊行示威是一種危機。維護國安要從娃娃抓起,所言非虛。

中國內容遠多於香港「國家至上」甚為明顯

第三,與香港相關的部份,都與中國有關,例如駐港部隊、《國安法》、大灣區等。作為給香港小學生學習的人文科,中國內容遠多於香港,「國家至上」甚為明顯。

綜上觀之,教育局很貪心地將近幾年來的香港政治轉變,一次過「攝晒」入這一科。

課程框架亦提及到一句新的黨八股:青年強則國家強。這句話來自梁啟超的文章《少年中國說》,教育局據此於去年拍攝了一部國慶音樂宣傳片。當時已有評論指出,梁啟超本意是批評現政權是「過去之國」、人民「為牛為馬為奴為隸」,當局竟將這篇文章大肆炒作,而且刪去了「少年獨立則國獨立」一句,明顯有低級紅高級黑之嫌。

江湖傳聞,由於去年那套宣傳片中,學生演員戴了口罩,教育局正籌備拍攝新一套無口罩版《少年中國說》。一錯再錯,這充份反映了當局的所謂愛國教育賣的是甚麼葯。#

——轉自RFA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