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擴大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前中共總理李克強的猝然離世,似乎標誌著八十年代以來的改革時代的終結,更是讓市場對中共經濟改革徹底死心。
如法國賽爾奇-巴黎大學教授張倫所說,李克強之死代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徹底告別了,一個時代徹底終結了」。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上任時,曾提出他最大膽的重大改革計劃,要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經濟轉型為以服務業和消費為驅動力的西方式自由市場經濟。
李克強在2013年3月上任後的首次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了「市場化改革」的承諾。
隨李克強一起進入國務院的技術官僚還有財政部長樓繼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以及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他們都被視為改革派。
現在,他們都已退休,不在決策第一線。
過去的改革計劃早已成泡影。習近平在新的幕僚下對中國經濟進行了嚴厲打擊。北京修訂了《反壟斷法》,遏制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並對教育行業實施了一系列監管措施。
這些措施削弱了行業的發展潛力以及提供就業的能力。隨著企業裁員,年輕人更難找到工作。
2023年8月,中共政府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數據,在16歲至24歲的中國公民中,城鎮失業率達到了創紀錄的21.3%。隨後,當局迅速決定暫停公布城鎮青年失業率數據。
最新的消息是,當局正將目光從房地產業轉向金融業,以根除腐敗。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說,習近平在9月份開會時明確表示,希望不遺餘力地整頓中國房地產行業,即使拖累整體經濟增長,也要將反腐進行到底。
中國房地產繁榮時期戛然而止,不僅房地產商背負沉重債務,也嚇壞了投資者,並讓許多民眾不願消費。
在經歷兩年的調整後,房地產新開發項目和新房銷售仍在下降。地方政府的大部份收入來自於土地出售,而房地產的低迷給地方政府的財政帶來了沉重打擊。由於收入持續下降,許多城市都在努力償還積累的債務。
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帶來了另一個挑戰。政府對這些結構性問題反應遲緩,可能會進一步加深家庭和私營部門的焦慮,阻礙中長期經濟增長。
《日經新聞》採訪的日本NLI研究所研究員三浦祐介(Yusuke Miura)說:「私營企業和家庭無法擺脫對政府何時會加強監管的焦慮。這會產生寒蟬效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是,中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將從2023年的5%放緩至2024年的4.2%,並在2027年及以後降至3%。
此外,中國的收入不平等問題在繼續擴大。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20%的城鎮家庭與最低的20%的低收入家庭的差距達6.3倍,是1985年有記錄以來最大落差。
李克強曾在2020年5月公開表示,中國有6億人每月收入僅1,000元。如果收入不平等引發社會動盪,公眾可能會將批評的矛頭指向共產黨。
前中共政協委員、紅頂商人劉夢熊8月21日海外公開撰文說,問題在經濟,根子在政治。
文章說,經濟惡化是因當局「政治上強化意識形態」,堅持「馬克思是對的」、消滅私有制,強調鬥爭哲學,濫用國家安全、反間諜概念,還拒絕推行政治體制改革,「視司法獨立為所謂錯誤思潮予以批判,根本不能培育出以法治為基石的自由市場經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問題專家橫河在節目中分析說,中國目前各方面應該說是文革結束以來最糟的狀態,連曾經在改革開放中獲利的人現在都忍無可忍,寄望施壓改變現狀。
「(劉夢熊)這篇文章從內容來看,收集得很全面,這幾年折騰的都放上去了。他點出了根子在政治,但不夠深,因為再深就是挖到共產黨了。」橫河說。
向來在北京謹小慎微的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最近也多次表達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擔憂。
他最近在北京大學對一屋子學生演講時問學生,有多少人對未來持樂觀態度。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舉手,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人持悲觀態度。
《紐約客》雜誌前駐華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最新的文章說,衡量一個國家的情緒可能很困難——尤其是在不允許獨立民意調查的中國——但有一些指標可以看出端倪。在中國詢問國人的心情,你聽到最多的字眼是「迷茫」和「沮喪」。#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