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對加沙走廊的地面進攻隨時可能開始,如果事態擴大,將可能成為百年來第六次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大型戰爭。以色列民族與阿拉伯民族之間的宿怨已有上百年,這其中既有宗教間意識形態的衝突,更有地緣政治的衝突。出於對以色列人的仇恨,在這百年中,至少發生了五次較為大型的戰爭。

以色列獨立戰爭(1948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東的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敗。國際聯盟委託英國暫時統治巴勒斯坦地區。

在託管期間,該地區興起了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民族主義運動,兩者間衝突不斷。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英國託管地分成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

此舉受到猶太人的極大歡迎。但是巴勒斯坦人對此十分不滿,他們在得到阿拉伯世界的一致支持後,決定不執行聯合國的方案,而是通過武力解決。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託管。同時猶太人宣布,建立主權國家以色列。

這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前蘇聯、美國以及其它許多國家很快承認了以色列的建國。

然而在以色列宣布建國翌日,埃及、外約旦(後來的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五國派出正規軍,沙特和也門也派出特遣隊,共同向以色列發起進攻。阿拉伯聯盟試圖通過軍事力量把以色列摧毀和消滅。

剛剛建國的以色列,連自己的軍隊都沒有,全國僅有不到三萬人的民兵,也缺少武器裝備,在阿拉伯聯盟的進攻下,被打得節節敗退。

但是在美國的呼籲和聯合國安理會的命令下,阿以雙方決定於6月11日起休戰四周。

就在這四周的時間裏,以色列得到了全世界猶太人的幫助。猶太富商慷慨解囊,為以色列購置大量武器。

以色列還迅速組織起了一支六萬多人的國防軍,並在全境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構。

而阿拉伯聯盟本來就存在內部分歧,也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當阿以雙方再度交戰時,面對以色列的猛烈攻勢,阿拉伯國家聯盟迅速潰敗。

第一次阿以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告終。此戰之後,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的80%,超過了聯合國當初劃定的面積。

而聯合國決議劃定的阿拉伯國家並未建立,還有大約70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離或被驅逐出以色列地區的家園。

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

1954年,埃及新任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上台。納賽爾倡導阿拉伯民族主義,其中一項宗旨就是消滅以色列,這令以色列非常擔憂。

埃及還長期禁止進出以色列的船隻通過蘇伊士運河,同時封鎖蒂朗海峽(Straits of Tiran)——以色列通往紅海的必經之路。

1956年7月,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令運河的原控制國英國與法國感到憤怒。

英、法、以三國決定聯手,由以色列率先發起進攻。在八天的戰爭中,以色列國防軍奪取了加沙地帶和整個西奈半島。

軍力遠不如三國的埃及在戰敗之前,納賽爾下令鑿沉多艘貨船、阻斷蘇伊士運河,令石油運輸斷絕。

英、法、以三國的行為招致以美國和前蘇聯等國的指責。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干預下,三國接受了停火協議。

儘管埃及最終收回了蘇伊士運河,但是這場戰爭給以色列帶來了實在的好處:自1950年以來被埃及關閉的蒂朗海峽重新開放。從此以後,以色列的航運可以自由地往返於非洲和亞洲。

六日戰爭(1967年)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一直被阿拉伯人所敵視,衝突不斷。

其西南部有埃及,東部有約旦,北部有敘利亞,其中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對以色列的威脅最大。

第二次中東戰爭之後,埃及納賽爾的聲望得到提高,他也以阿拉伯世界領袖自居,開始積極組建阿拉伯聯盟,準備再度對以色列進行毀滅性打擊。

1967年4月,埃及動員十萬大軍和一千輛坦克,開進西奈半島的埃以邊界地區。

5月,埃及要求聯合國撤出在埃以邊境的所有部隊,並再次封鎖了蒂朗海峽。約旦還和埃及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戰爭眼看就要爆發。

以色列發現自己的四周都是懷有敵意的阿拉伯軍隊,於是決定先發制人。

1967年6月5日,除了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以色列空軍全部出動,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進行打擊。

埃及空軍措手不及,僅僅一個上午時間,所有空中軍事裝備幾近摧毀。隨後以色列空軍又摧毀了約旦和敘利亞的大量飛機。

不到兩天時間,三個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幾乎癱瘓,以色列就此完全掌握了制空權。

在六天的戰爭中,三國聯軍被徹底打敗。以色列傷亡不到千人,而三個阿拉伯國家的傷亡超過兩萬人。

以軍損失戰機46架,卻擊毀了對方400多架飛機。六日戰爭,成為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之一。

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數十萬阿拉伯人流離失所。

六日戰爭也被認為是中東戰爭的轉折點之一。此後阿拉伯國家逐漸在實際上默認了以色列的存在。

贖罪日戰爭(1973年)

這場戰爭基本和巴勒斯坦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埃及和敘利亞在「六日戰爭」之後發起的復仇之戰,他們想拿回上次失去的土地。

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教的贖罪日,埃敘聯盟在這一天發動突然襲擊。

在戰爭的頭一兩天,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是經過三天的激戰之後形勢逆轉。以色列不僅進行反攻,而且在兩周內便威脅了兩個國家的首都。

阿以雙方背後的支持者,分別是前蘇聯和美國。在美蘇的談判以及聯合國的斡旋之下,戰爭進行了19天後停止。

在戰後1978年《大衛營協議》(Camp David Accords)中,以色列將整個西奈半島歸還給埃及。

次年的《埃以和平條約》使埃以關係正常化,埃及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

在贖罪日戰爭期間,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宣布,對戰爭期間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引發能源危機。

石油禁運持續到1974年3月才結束。禁運期間,全球石油價格上漲了近300%,從每桶3美元升至近12美元,對全球政治和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

黎巴嫩戰爭(1982年)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阿爾戈夫(Shlomo Argov)在倫敦遭到槍擊,身受重傷。以色列認定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所為。

6月6日。以色列出動陸海空軍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

短短六天時間,以色列就佔領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國土,還攻下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巴解組織試圖談判無果,在以色列的武力威懾下,最終同意從黎巴嫩撤出。巴解組織最終分散到八個阿拉伯國家,從此在黎巴嫩南部消失。

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越打越強,領土越打越多。

以色列及周邊地圖。(Google地圖/大紀元製圖)
以色列及周邊地圖。(Google地圖/大紀元製圖)

而目前正在發生的以色列對哈馬斯極端恐怖組織的殲滅戰,是否會引發整個中東的戰爭,目前還是未知數。不過美國已經警告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不要捲入戰爭中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