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湖北武漢舉行台灣周活動,台灣政治人物與商界代表赴中與會,並與對岸簽署近300億人民幣的投資意向書。學者說,如今中國面臨政治、大環境不佳等經營風險,前景不樂觀,台商還寄望兩岸政治紅利可能帶來好處,「想法非常不切實際。」

綜合媒體報道,湖北武漢台灣周在9月中舉行,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與台灣商界代表等百餘人赴對岸與會。開幕式時,有60家台灣企業與湖北13個市州完成簽約,金額達272.98億人民幣,主要涉及半導體電子資訊、精密製造、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文創教育等領域。

政治不確定性 是台商赴中最大風險

「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最大風險就是政治不確定性。」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向《大紀元時報》提到,赴中投資前景並不樂觀,風險還很多,在如今中國政經環境下,即使跟武漢地方政府簽約要對他們投資,中共中央未必會買單。

蔡明芳說,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日前訪中時就談到,中共給美國廠商帶來的最大困擾是政策的不可信任度,這是相當大的風險。

另外,他說,中共對外匯進行嚴格管制,廠商在中國投資還會面臨資金無法匯回台灣的狀況,這不是廠商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想遇到的事情。

蔡明芳說,全球的主流廠商正在撤出中國,加上美國對中國祭出科技管制,紅色供應鏈自己也在出走,「很難想像還有廠商想到中國,情況不太合理。」

兩岸經貿已非台灣主流外貿議題

由於適逢總統大選前,台灣政治人物、商界此時與對岸談投資合作,也讓外界有疑慮。他說,中共想以商業影響台灣政治,這種做法從未斷過,最明顯的就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蔡明芳說,兩岸經貿已不是台灣主流外貿議題,因為中國經濟對台灣乃至於全球的吸引力大不如前。現在中國面臨房地產崩盤、通貨緊縮、物價緊縮,以及青年失業率高等問題,各項經濟數據都顯示,中國市場狀況真的不好。

他說,反而越南、泰國等國的經濟正在走揚,對台灣的吸引力還比較大,中國現在還有的地位是,他們的產品會送到越南、印度或泰國加工,但等到這些國家的供應鏈建立起來後,中國在面臨美國科技管制下,只會更沒影響力。

蔡明芳說,現在的台灣大選,兩岸經貿議題已不再有可操作空間,就像ECFA,如果過去中國經濟很強時,大家會擔心如果沒有兩岸紅利台灣怎麼辦?可是現在中國經濟走衰,台灣反而沒有這些擔憂了。

若還期待兩岸紅利 已跟不上時代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吳建忠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每次中國有難,比如外資在六四後撤離時,台商都是中國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特別是2005年,台灣特定政黨與共產黨緊密合作後,兩岸更建立起非常多投資默契。

吳建忠說,中國解封後經濟復甦狀況不如預期,台灣部份商界人士躍躍欲試,想重啟過去那種兩岸經貿投資默契,中共也透過給予各種經濟紅利拉攏台商。

但這次外部環境已有所不同,他說,工總在今年8月發布的〈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罕見提出希望政府輔導台商盡速返鄉的建言,可解讀為台灣商界對赴中投資的態度已經轉向。

他說,這次還到武漢簽約、給中共送暖的台商,可能是在期待未來的兩岸紅利。但在全球圍堵中共的態勢已非常明確的當今,還守著過時的兩岸經貿觀念,這種想法已明顯跟不上時代。

陸委會:投資能否實現仍未可知

關於武漢台灣周有台商與對岸簽約,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詹志宏說,中共文宣上聲稱的成功案例,很多人都知道是所謂的「投資意向書」,實際得視最終投資到位的情況而定,「意向書有這樣的數字,但能不能實現還不知道。」

但大方向而言,詹志宏說,台商到中國投資的數量正在大量減少,這不是我方任何人去鼓動的,因為投資行為絕對是企業主依自身判斷決定的。

他說,中共很積極邀請外資企業、台資企業重回中國投資,對於部份台商而言,他們也向中共提出自身的期待(政策建言),但至今還沒看到中共主管部門正面回應。

詹志宏說,現在中共招商引資的成效還沒顯現,我方也希望對岸改善他們的企業經營環境,這才是正確方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