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引發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研究發現有90%胃癌患者皆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慢性胃炎,如果未及時接受治療,有可能演變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化生等癌前病變,最後引發胃癌。

幽門桿菌是甚麼?

胃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螺旋狀桿菌,主要生存於胃幽門部位(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具有鞭毛可在胃黏膜中螺旋狀前進,會產生尿素酶,且將胃中的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其產生的鹼性效果會降低胃酸強度,並寄生在胃酸較低的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上,還會分泌不同消化酵素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進而造成胃炎。

幽門桿菌是引起許多腸胃道疾病的源頭,與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和胃黏膜淋巴瘤相關,甚至會造成胃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幽門桿菌的傳染途徑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說,幽門桿菌傳染通常經由糞口傳染、口口傳染,與食物、飲水、公共衛生相關,因此人口多、家庭衛生差、個人飲食衛生習慣不佳,或是開發中國家,感染幽門桿菌的機率比較高。幽門桿菌常見經由下列4種途徑傳染。

糞便傳染

如果處理家中寵物的糞便,或是使用公共廁所時,細菌可能停留在門把或水龍頭上,事後未確實將手清潔乾淨,當手拿食物吃時,幽門桿菌就有可能進入胃中。

家人之間互相傳染

幽門桿菌可經由唾液傳染,用餐時共用筷子、湯匙就有可能造成感染。台灣國民健康署也曾表示,大多數感染者在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就被已帶菌的家庭成員傳染,尤其是媽媽帶有幽門桿菌,其傳播給子女的風險更高。

飲用水受到污染

如果地下水、山泉水等水源受到幽門桿菌污染,生飲時就會不自覺地把幽門桿菌喝下肚。

接吻

幽門桿菌除了存在胃中之外,也會存在口腔中,而接吻10秒鐘會經口傳送8千萬隻細菌,其中包括幽門螺旋桿菌。不過,研究也指出,雖然接吻會傳播幽門桿菌,但是唾液中的菌量多半很低,濃度還不足造成伴侶感染。

幽門桿菌的臨床症狀

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王麗月表示,臨床上統計發現,超過80%的幽門桿菌感染者無症狀,而有一些感染者會造成胃黏膜發炎,大約20%感染者進展成慢性胃發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而且有1%~2%的風險會演變成胃癌等疾病,進而出現腹痛、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體重減輕、打嗝、黑色糞便等症狀。

幽門桿菌的篩檢方法

幽門桿菌篩檢,不但能保護個人,也能避免更多人被感染。幽門桿菌篩檢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大類,一共有6種方式。

非侵入式

①碳13尿素吹氣法

需要空腹2小時,喝下1杯藥水之後,等待半小時,再對著袋子呼氣即可。受檢測者在檢驗前,需要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至少2星期,抗生素或鉍劑至少停用4星期。

糞便抗原檢測

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但準確度會受到胃藥和抗生素干擾。

③抽血檢測

檢測血清裏是否有幽門桿菌抗原,無須空腹,不會受到藥物干擾。

侵入式

①胃鏡尿素測試

取一小塊胃黏膜放入試劑中,有幽門桿菌會使其變色,但準確度會受到胃藥和抗生素干擾。

胃鏡病理切片

取病理切片,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幽門桿菌。

③胃鏡細菌培養

取一些胃中的細菌來培養,觀察是否有幽門桿菌。

幽門桿菌的治療方法

如果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務必接受除菌治療。台灣衛生福利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公布,目前幽門桿菌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治療,包括10~14天鉍劑四合一治療,或是14天非鉍劑四合一治療,如果第一線治療未成功滅菌,第二線治療則會使用鉍劑四合一療法、levofloxacin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

部份感染者在除菌治療期間會有輕度到中度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頭暈、腹部不適、腹瀉、食慾不佳等;服用鉍劑者的糞便顏色會變深,甚至排黑便,此為鉍劑代謝反應;除菌處方則可能與部份慢性用藥如降膽固醇藥物(statin 類),以及酒精、葡萄柚等產生交互作用,服藥期間應遵循醫囑停用或避免食用。

幽門桿菌的預防方法

感染幽門桿菌通常與飲食、衛生習慣有關,在此列出4個方法,有助於避免感染幽門桿菌。

a. 保持環境清潔。

b. 不喝生水、不生食,避免不乾淨的飲食。

c. 與他人用餐時,應使用公筷、公匙,避免共用餐具或經口沫將細菌傳出。

d.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廁後、用餐前後應使用肥皂、洗手乳確實清潔雙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