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羅地亞的亞得裏亞海科爾丘拉島海岸附近,有一片被淹沒的水域稱為索林島(Soline)。在它的水下4 ~5米處,有一條4米多寬的石頭板路,將科爾丘拉島與索林島連接起來。而索林島區域是一座人工島,同時也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研究證實,這條新石器時代的石板路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發現這一古蹟的是克羅地亞扎達爾大學(University of Zadar)馬特‧帕裏卡(Mate Parica)教授領導的考古學團隊,當時扎達爾大學的馬特‧ 帕裏卡教授與他的同事一起潛入該地區海域進行仔細觀察時,在海底發現了一個古老定居點——索林的圍牆,而該定居點通過一條狹長的石板路與科爾丘拉島相連。
科爾丘拉島是克羅地亞的亞得裏亞海群島的一部份,最初與歐洲大陸相連,但公元前12,000年的冰河時代末期海水開始上升,並大約在8,000年前該島嶼與歐洲大陸分離。
這條石器時代通道之所以能保存數千年之久,是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免受海浪侵蝕。「幸運的是與地中海的大部份地區不同,該地區不受大浪的影響,許多島嶼保護著海岸,使該遺址免受強力的海浪侵蝕。」帕裏卡教授說。
這項考古發現的內容5月7日被分享到扎達爾大學的Facebook帳號上。
亞得裏亞海灣除了科爾丘拉島,附近還有一個島嶼叫赫瓦爾島(Hvar)。科學家們認為,這條史前道路可能由沉沒的史前聚落「赫瓦爾文化」建造。
另外,研究總監伊戈爾‧博爾齊注意到亞得裏亞海灣中奇怪的結構,並對克羅地亞的格拉迪納灣(Gradina Bay)附近的幾個島嶼進行了檢查,發現格拉迪納灣普遍深度4至5米,並存在著與索林幾乎相同的聚落點。他們還在該遺址中發現了牛油刀片、石斧頭和祭祀碎片等新石器時代器具。
這些器具讓考古學家認為,該定居點也存在著「赫瓦爾文化」,經對索林定居點發現的木材進行碳14年代分析,發現整個聚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0年左右,後因海水上升使島嶼和石板道路都被淹沒。
目前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推測,在新石器時代的赫瓦爾島人可能與地中海東岸之間建立了貿易聯繫,因為該島位於亞得裏亞海航道的中心位置,使得該島長期以來成為橫跨地中海的重要貿易基地。該地區獨特的陶器文化造就了「赫瓦爾文化」。
神秘消失的印度哈拉帕文明
在印度,也曾有過一個繁榮的哈拉帕文明,大約在3,600年前消失了。專家們透過洞穴中的石筍推測,大約4,200年前印度河流域發生了多宗長時間的乾旱,是導致該文明消失的原因。這項研究今年4月初發表在《地球與環境通訊》期刊上。
過往研究顯示,「哈拉帕文明」處於青銅時代,並在南亞的西北部地區蓬勃發展,且遍布整個印度河流域,覆蓋了現代巴基斯坦、印度和阿富汗的部份地區。該文明擁有最早的城市文化,包括完整的供水和污水處理系統、雄偉的建築、精良的器具和令現代人都驚嘆的算數與科技。
不過,「哈拉帕文明」有許多未解之謎,包括其社會和政治結構、語言以及其衰落和消失的真正原因。另外,尚未破譯的書面語言,使其歷史和文化難以完全了解。
科學家們在印度新德里東北部約290英里的一處洞穴中研究石筍的生長層,通過測量一系列環境測試,包括氧、碳和鈣同位素來繪製的歷史降雨圖,重建了4,200年前的歷史降雨模式和氣候變化。他們還使用高精度測年法,來測算乾旱的持續時間。
研究人員得到的結果是,4,200至3,900年前出現了「三個主要乾旱期」,雖不是持續100年到200年的特大乾旱,但每次乾旱的持續時間也都持續25年至90年之間。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阿萊娜‧吉捨(Alena Giesche)向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新聞社表示,「考古證據表明,在乾旱二百多年的時間裏,古代居民採取了各種措施來適應這種新常態。」
吉捨團隊還發現,當時的夏季和冬季的降雨量明顯低於平均水平,使得印度河定居點栽種的農作物用水變得十分稀少。這導致哈拉帕在內的大型印度河城市的人口數減少,也使得印度河城市中心的工藝活動、創新、長途交流和貿易都有所下降,這可能是導致該文明潰散的原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