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認為愛沉思的人很浪漫、冷靜、情感豐富及喜歡思考人生哲理。一切特質對於這類人多是正面。原來我們忽視了另一角度。

耶魯大學前心理學教授蘇珊﹝Susan Nolen-Hoeksema﹞做了一個實驗來分辯愛沉思的人與普通人的情緒及受壓力指數。她招募高中學生,以問卷形式量度他們沉思及自我浸淫的程度,然後把他們分為兩組:經常沉思與罕有沉思組別。隨後量度他們的情緒及壓力指標。剛巧他們身處的地方發生地震。事發十天後,蘇珊量度兩組學生的抑鬱程度及精神受壓力的徵狀。結果發現經常沉思組的抑鬱及承受壓力指數明顯比罕有沉思組高出很多。七星期後,又再量度這兩組學生有關指數,發現經常沉思組依然抑鬱及感到精神壓力﹝程度比數周前低﹞,但罕有沉思組已差不多回復地震前精神狀態。

隨後,很多心理研究也顯示愛沉思的人比一般人抑鬱、焦慮及其它負面情緒。由於他們承受較高精神壓力,解難能力也較遜色。心理學家利用多種方法來加強自我浸淫效果。例如要求實驗參加者利用8分鐘時間回想自己性格特徵及情緒狀態;參加者凝望鏡中的自己數分鐘;或是書寫自己經歷的事及感受。這些實驗結果同樣顯示參加者較多出現負面情緒及解難能力也較弱。

這些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怎樣管理隨時來襲的抑鬱情緒。抑鬱時,我們困在屋內,對甚麼也沒興趣,結果思想就是圍繞自己。越是這樣,原來越加強鬱悶、焦慮的感覺。倒不如打開新聞,關心社會及世界大事,把焦點放在他人身上,反而減輕自己的抑鬱。或者與友人外出逛逛,關心親友、鄰居的事,也是解決鬱悶的辦法。

偶爾思想沉醉自己當中,當然沒問題。它亦可發展成為建設性的自我反思,或是自我反省。工作上某些地方如何做得更圓滿?同事今天仗義地協助我,如何報答他?陌生人有禮地讓路,我也會同樣待人。如此積極的思維,心中將滿載幸福。@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