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MIRROR紅館演唱會發生墮屏事故,事發至今超過一年,有傳康文署正諮詢業界意見,將轄下場地的舞台工程分為四級制,其中涉及表演場次10場以上的飛人高空表演及非常複雜的C+級別工程須經獨立第三方工程師審核。有業界人士認為政府有關做法是「行外管行內」,而且會加重中小型劇團的製作成本。

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內務副主席陳力恒昨日在一個港台節目表示,根據康文署建議,B、C、C+類別的舞台設計需要不同程度的工程師認證。為滿足C類和C+類別的認證要求,聘請工程師已經需要5位數字預算,相當於中小型劇團整個演出的預算。

陳力恒認為當局希望將舞台製作業「工程師化」,然而業界普遍認為舞台設計有其獨特性,大多專業工程師均未能了解舞台設計中所涉及的藝術和觀眾體驗,認為康文署的做法是由「行外專業監管舞台專業」。他又指在MIRROR演唱會事故後,很多工程師不敢接相關生意,即使找到工程師,合作期間都會因為他們不熟悉舞台製作,有時反過來由業界教工程師需要注意的事項。

香港工程師學會機械輪機造船化工部前主席司徒家成在同一節目中表示,署方現時的諮詢是「投石問路」,希望讓業界,工程師學會及康文署,透過溝通尋找方向。他又指當局就C+級別工程須經獨立第三方審核的建議只是一個想法,而非「劃線」,最重要還是達到儘可能移除安全隱患,提高安全性,而又了解使用者的難處。

工會憂扼殺舞台產業發展

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周日於其Facebook專頁發表聲明,對康文署早前的諮詢工作表示關注。工會指當局將包括演唱會製作的場地演出製作與其它舞台演出一視同仁地規管,惟兩者在規模、資金和其它資源上均為完全不同水平,又指文件中的分級制度也無法涵蓋各種變化多端的舞台製作,缺乏明確判定等級的準則。

工會又指有關指引由工程師學會及康文署共同推出,惟當中忽略了許多舞台製作上會遇到的情況,顯示了他們對舞台業界運作的認識相當不足。又指舞台製作雖涉及不少工程,但並非如同一般的工程工作。康文署相關人員和工程師學會對舞台藝術業界的不熟悉,政策側重於「安全」和「自我保護」,忽視了本地藝術產業的特殊性,以及業內不同團體的行政和經濟能力。而見康文署在今次諮詢只邀請大型藝團、部份受康文署資助的單位和業內團體,大部份業界持份者並不知情。

工會又指建議要求所有演藝場地的演出均需增聘人手去符合政策。然而,不少製作是依靠藝發局等資助推行,因此政府須增加此方面的資助,否則會有大量的中小型舞台演出會因成本問題無法再繼續,導致文化演出數量減少。工會認為當局的建議有機會逐步扼殺香港舞台產業的發展。促請當局慎重考慮誰能主導方向,誰又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