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代的帝王詩人,你會想到哪一位?是「秋風起兮白雲飛」的漢武劉徹,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魏武曹操?「洛陽女兒名莫愁」的梁帝蕭衍,還是「故國悲涼玉殿休」的宋徽宗趙佶?
唐朝是詩歌的黃金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帝王詩人還應從唐代尋找。請看這位君王:
千里江山,百年帝業,他帶著濟世安民的使命,披玄甲、誅暴亂,創建一朝治世。
首辟吟源,文質彬彬,他帶著雄闊清麗的風神,執椽筆、著辭章,開啟唐詩之盛。
他就是唐太宗,唐王朝最偉大的皇帝。他開創了華夏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其武功政績代代傳誦,而他才兼文武,對於唐朝文學、特別是唐詩的貢獻,同樣具有首創和先導之功。唐太宗不僅是君王,也是一位筆力雄健、造詣極深的初唐詩人。
《全唐詩》開卷之作
《全唐詩》是清朝康熙皇帝主持整理的詩歌總集,蒐集唐詩近五萬首、詩人兩千多位。一首名為《帝京篇(其一)》的五言詩,是這部叢書的第一篇作品。它像一把精美絕倫的鑰匙,打開了宏大瑰麗的唐詩世界。這首詩的作者,正是唐太宗,其詩為:
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
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
連甍遙接漢,飛觀迥凌虛。
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
簡潔凝鍊的幾句詩,勾勒出皇帝眼中的京城圖卷。唐太宗彷彿站在皇宮的最高處,眺望函谷關以西的秦川大地。這是他浴血奮戰打下的江山盛景,也是他勵精圖治開創的貞觀繁華。
開篇就非同凡響,「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太宗以囊括天地的視角,總覽帝京全貌,華麗高大的皇宮雄踞在沃野千里、天險堅固的帝京,盡現帝王氣概。前兩句活用「雄、壯」二字,充份而傳神地表現出皇城的盛大景觀和至尊威勢,奠定全詩基調。
接下來,太宗轉入描繪宮闕林立的宏闊場面,「綺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對仗工整,語氣豪邁。綺殿,形容皇宮之富麗華美,離宮,指的是皇宮之外的宮殿,暗示宮殿數量之眾。而千尋、百雉,運用誇張手法,極言宮殿巍峨高聳。
詩歌后兩聯,結合自然景物的描寫,進一步烘托皇宮的高度和氣勢。「連甍遙接漢,飛觀迥凌虛。」屋脊一望連綿,彷彿遙接迢迢銀河;宮觀勢如騰飛,彷彿直上茫茫蒼穹。「雲日隱層闕,風煙出綺疏。」彩雲、明日在層層宮闕間若隱若現,回風、流煙自綺紋窗牗外裊裊飄散。四句詩將唐朝宮殿描繪得如夢如幻,如天宮仙境,再次彰顯皇家氣派。
《帝京篇》是十首的組詩,《帝京篇(其一)》描寫帝京長安的風貌,以及太宗在政務之餘的休閒生活。其中的第一首,集中筆墨,極力展現京城的雄偉形勢和壯麗的建築群,反映了太宗的治國智慧與高度自信。而這氣象萬千的宮殿背後,彰顯的是貞觀時代蒸蒸日上的國力,以及天子銳意進取的雄心。《詩藪》評價此詩:「唐初唯文皇《帝京篇》藻贍精華,最是傑作。」
千古聖君唐太宗,作詩喜用皇家物象、京畿景觀,並且達到信手拈來、自然圓融的程度。比如「四郊秦漢國,八水帝王都」,「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體現的王者之風,非一般文人騷客能及,真帝王詩也。
四方征戰,平定天下之雄心
史書稱讚唐太宗:英明神武,胸懷大志。太宗成長於隋末亂世,豪傑之家,十八歲追隨父親李淵起兵。他身經百戰,屢建奇功,最終開國肇基,統一華夏。他是帝王,也是隋唐第一將帥。南征北戰的經歷,以及一統四海的志向,都是太宗源源不絕的靈感和素材。
我們讀太宗詩,彷彿穿越了時空,走近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真切地感受到一代英雄兵征天下、謀定乾坤的豪邁氣魄。
公元617年,太宗起兵的第一年,他初入長安,遇到了勁敵薛舉父子,雙方交戰兩年。期間唐朝於公元618年建立,大破薛軍,成為李唐開國之初統一天下的第一場勝戰。唐太宗重遊舊戰場,依然心潮澎湃,揮筆寫下一首《經破薛舉戰地》。
詩歌前四句為:「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唐太宗躊躇滿志,回憶那段鐵血歲月。面對強敵,這位少年統帥豪氣干雲,提戈上陣,無所畏懼,更無不可戰勝。因為他的心胸高如朗日,志向潔似秋霜,懷抱終結割據、平定天下的理想,他背負的天命和練就的武勇,終將成就他的英名。
緊接著六句:「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三聯工整的對仗和比喻句,節奏急促、氣勢磅礴,再現千軍萬馬、刀光劍影的激戰場面。兩軍交鋒,似閃電驟起、長河奔湧,唐軍以風捲殘雲之勢,殺得敵軍如星辰殞落。太宗詩語,筆挾風雷,一氣貫之,極具雷霆萬鈞之力,簡潔有力地刻畫出唐軍所向披靡的神威。
「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太宗筆鋒一轉,思緒回到現實。他停下軒車,駐足觀賞戰地今時的景色。「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戰爭的痕跡,已經被沉沙掩蓋,殘存的少量軍灶還保留著戰場的記憶。再看晚霞之下,水波明淨流淌;薄霧之中,峰巒如蓮綻放。
這靜謐壯美的景致,太宗不由想到,他和將士們九死一生的征戰生涯,一股慷慨豪情與欣慰之感油然而生。他在結尾感慨地說:「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詩歌情韻至此,從奔放昂揚轉為沉穩雍容,也展現出少年英雄到成熟帝王的成長。
唐太宗擁有超越一般詩人的閱歷和眼界,他歌詠的是平生見聞感悟與所作作為,與其雄心遠圖、文治武功相輔相成。「棄纖懷遠志,封泥負壯情」,是他上陣殺敵、義無反顧之壯情。「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是他平息干戈、立功揚名之軍威。他的言志詩篇,流淌著雄姿英發的神武風度,以及氣吞山河的高情遠志。
詠物寫景,清麗典雅之詩風
唐太宗的詩歌,不獨骨氣雄豪的蓋世篇章,雅好文學的他,也常常以詩眼詩心感受周遭世界,以真心真情抒發君臣厚義。
「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春日的宮苑內,象徵高潔與質樸的蘭草尤為嬌媚可人,唐太宗為它題一首《芳蘭》。接下來的「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二句,描寫蘭草在庭院中顯露出淡雅的色澤,花瓣上凝結的露珠浮動著晶瑩的光輝。
「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陽光下,蘭花的倩影搖曳多姿,微風吹送馥郁的清香。蘭花幽麗而芳馨,品性清雅絕俗,君子佩之最是相宜。因而它翹首靜待,「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太宗詠蘭,亦藉蘭花讚揚了天下賢人高士。
即使是摹景狀物的詩作,太宗依然心繫黎民社稷,不忘君王的使命和責任,在詩歌中呈現典麗雅正的風貌。春日望海,他在洪濤奔流的變換中追慕古代明君,「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王」;梅雨時節,他在綠野芳田的生機中預見豐收之喜,「對此欣登歲,披襟弄五弦」;晚霞夕照,他在百花千林的繁盛中沉思經國大業,「寄言博通者,知予物外志」。
唐太宗從起兵到御極,離不開一眾文武忠臣的輔佐,因而君臣之間肝膽相照、情深意重。唐太宗也為他的肱骨大臣寫下許多詩章。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是唐太宗送給宰相蕭瑀的兩句詩。狂風中才能識別堅韌的草木,動盪中才能分辨忠誠的臣子。太宗以此稱讚蕭瑀在危難時刻的堅毅和忠勇,與鮑照的「時危見臣節,亂世識忠良」有異曲同工之妙。
「深悲黃鶴孤舟遠,獨嘆青山別路長。」灞橋上,唐太宗為中書侍郎來濟送行。他先後用深悲、獨嘆,真切地表達對來濟的關切與不捨。來濟乘舟遠行,猶如黃鶴高飛;而山高路遠,君臣從此天各一方,將這份離愁別緒渲染得更為深重。
「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以諫諍聞名的魏徵去世後,唐太宗為他送葬、作輓詩,表達哀悼之情。他望著魏徵的靈車,想到這是君臣之間的訣別,悲痛之情洶湧而生,難以盡言,最終化作兩行熱淚滾滾而落。太宗誠懇而真摯的情感,是另一種英雄氣概的表達,也從側面表現了君臣一體同心,感人至深。
唐太宗存世的詩歌有一百多首,是初唐貞觀時期存詩最多的詩人。他的詩歌既有恢宏無雙的帝王氣質,也具備工整典雅的詩歌藝術,對初唐乃至整個唐朝的詩歌創作具有重要的先驅和垂範意義。正如《全唐詩》所言:「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啟之焉。」#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