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副教授吳靖於今天(27日)發表《中國經商智慧白皮書系列:後疫情新常態下的供應鏈管理》報告,指出環球經濟近年來一再受到嚴重的衝擊—從中美貿易戰爭,到新冠病毒疫情,再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一連串撼動世界的事件對全球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導致多邊貿易開放程度出現根本上的逆轉,且顛覆了環球供應鏈原來的結構。

報告中提到,一般而言,供應鏈全球化可以為企業帶來節約成本、獲取國內可能缺乏的原材料或提高生產力的優勢。然而,新冠疫情及中美貿易戰凸顯出環球供應鏈的弱點,以及它們如何使企業暴露於其海外夥伴公司所在地的經濟或政治局勢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和營運風險之中。因此,企業都在把多方面的利弊、優勢及侷限納入考慮來作出調整,環球供應鏈便出現了跨行業、跨地域的重組。

中大商學院的一項新研究《供應網絡中的長鞭效應》挑戰了供應鏈本質是線性的鏈條,因此需求的增加會沿供應鏈自下游往上游被放大的傳統觀念。該研究顯示,現今的企業都是複雜的供應網絡中的一員,它們各自有多個客戶及供應商。與傳統的線性供應鏈視角相比,網絡供應鏈視角為分析供應鏈相關的機會和風險帶來了全新視角。

(中大商學院網站)
(中大商學院網站)

此外,疫情揭示了離岸營運在面對全球性危機時的弱點,並凸顯出本土生產能力的重要性。中大商學院相信,各國政府將繼續通過補貼、貿易關稅等政策,支持本地採購的製造業產能及綜合生產。

另一邊廂,「友岸外判」,意指要與遵守世界經濟體系既有規範及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加深經濟關係。這也是另一種正在增長的新趨勢,並且很可能持續下去。

中大商學院就環球供應鏈在未來數十年的演化提出四大關鍵預測:

  • 供應鏈的斷裂將持續存在,尤其是因地緣政治造成的斷裂。競爭加劇及國際關係愈趨緊張,政治對跨國供應鏈的衝擊亦將會有增無減。
  • 依靠在中國進行組裝生產的西方跨國公司將把部份生產線撤離中國。但由於缺乏有競爭力的選擇,中國在未來大約十年內依然會是世界的工廠,形成「中國+N」的新製造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正迅速崛起成為一個新的製造業中心,擁有挑戰中國的潛能。
  • 區域價值將在全球化中佔據更大的重要性。為應對供應鏈斷裂,企業將與更多地區的更多供應商合作。長遠而言,回流、近岸外判,甚至「友岸外判」等策略將被用於縮短前置時間及降低不確定性,形成「地緣經濟碎片化」新時期。
  • 儘管成本效益可能會在未來的供應鏈重構中受到負面影響,但這種更分散的供應鏈全球化模式將有利於創新,如製造模塊化和服務化,因為創新通常來自於作為複雜的網絡一部份的小型、富創造性的群體。@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