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署早前向城規會提交文件,建議設立地積比轉移機制,並以油麻地及旺角重建為試點,發展商可從「送出地盤」轉移地積比率至「接收地盤」。本土研究社批評政府在相關機制零公眾諮詢,同時憂慮轉移地積比,或進一步增加部分地區密度,令當區市民「不見天日」。
本土研究社昨日(21日)在社交平台Facebook發文批評,新制度容許發展商,將他們手上相對不具策略性地段上容許興建的樓面面積,轉移到油旺核心地段興建。擔心未來該區「核心策略地段」,如彌敦道兩旁、旺角地鐵站以至朗豪坊一帶,將湧入大量摩天大樓,令油旺核心區域的密度提升,更可能令整區發展更不平均,「密度高的地方會密上加密,舉頭也難以看到藍天」。
本研社續指,香港一直以來東風盛行,而由於油旺街道格局是南北走向街道寬闊,而東西走向街道狹窄,導致油旺特別侷促,新鮮空氣難進入內街,「夏天區內十分難熬,冬天空氣質素就很差」。本研社擔心,若區內興建更多摩天大樓,新鮮空氣將更難進入內街,「夏天可能亦要活在地獄之中」,而且「轉移地積比」機制,或會令核心地段附近的「口袋公園」被遷到相對較低商業價值的「邊緣地段」,基層生活首當其衝。
政府沒有進行大眾諮詢
本研社批評,造成如此大影響的發展策略,政府沒有進行任何大眾諮詢,竟只諮詢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LDAC)和香港地產建設商會(REDA)。本研社質疑,LDAC由多個業界學會、智庫成員等組成,REDA則代表地產商利益,難以相信政府能充分掌握整個計劃對社區的影響。
另外,新指引更容許發展商毋須事先取得「送出地盤」及「接收地盤」擁有者的批准,他們只需要在申請時,獲得地主「同意」,或只是「通知」 地主就可。換言之,即使相關地段由政府擁有,發展商仍可將其劃為「接收地盤」,只要其後向政府提出換地即可,間接掠奪公共空間,或改變其性質。
台北早試驗轉移地積比
另外,本研社指出台灣比香港早20年試驗轉移地積比作為發展工具,但之後爭議不斷。除了出現「容積收購仲介」壓榨原地主,再高價轉售可建容積予需要地積比作發展的發展商,令地主吃虧,亦引發一連串市區規劃問題,例如發展商發現台北市內湖區建豪宅是最賺錢,結果內湖區不斷接收來自全台北的容積或地積比,人口大量湧入,最終成為台北塞車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