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
1994年在津巴布韋發布了一樁小學生與外星人接觸的事件,由於當事人年紀很小,且當地傳媒不發達,這樁罕見的大規模第三類接觸事件並不為公眾所了解,即使是對UFO或超自然領域有所涉獵的學者,也認為這很可能是一次兒童集體幻覺。
幸運的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普立茲獎獲得者麥克(John E.Mack)在第一時間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採訪,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影片記錄,讓我們這些後來人有機會可以重新還原此次事件的真相。
事件發生
阿里爾小學(Ariel School)位於津巴布韋農業小鎮魯瓦(Ruwa),這是一座私立小學,1994年有大約110名學生和教職工。這所學校的學費高昂,裏邊的學生基本來自富裕階層,但是文化背景十分複雜,有當地家庭的黑人兒童,有父母來自南非的白人兒童,也有來自印度商人家庭的印度兒童。
事發當日學校正好在召開教職工大會,孩子們得到了寶貴的玩耍時間。他們玩耍的地點位於學校主教學樓後方的一大片空地,空地外則是一片灌木叢,裏邊據說漫布著巨型的蜘蛛和毒蛇,很少有孩子敢靠近那裏。而這裏也正是UFO降落的地方。
9月16日這天,正當孩子們沉浸在戶外娛樂活動時,一些眼尖的孩子發現空中突然出現了三個「銀色的橢球」。這些橢球看起來像是漂浮在空中,還不斷閃爍著紅光,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球體會突然發出一陣強光,然後消失不見,過一會兒又重新出現在附近的空中,像是瞬間移動一般。
這幾個球體沿著學校附近的輸電線飛行,眼看著它們越飛越近,孩子們才開始意識到不對勁,幾個膽小的孩子甚至嚇得哭了出來。很快球體就來到那片人跡罕至的灌木叢林,並開始慢慢下降,其中有一個球體降落的高度尤其低,看起來幾乎像是著陸(懸停)在了幾顆桉樹叢中,距離孩子們玩耍的空地大約只有100米不到的距離。另兩個球體則依舊停留在半空中。
幾個膽大的孩子好奇地朝飛船走去,就在這時詭異的一幕出現了,一個人形生物突然出現在了球體的上方,根據孩子們的描述,這個人形生物個頭矮小,大約只有1米不到,身上穿的是一件黑色的緊身服裝。它有著一個細長的脖子,一張窄小的臉龐,纖細的胳膊和腿腳,長長的黑髮,以及「和欖球一樣大」的眼睛,嘴巴只有一條縫隙,沒有耳朵。
這個「人」似乎沒有注意到不斷靠近的兒童們,它從飛船上跳了下來,在地上來回走動,像是在探索地形。
孩子們被他怪異的舉動嚇得不敢靠近,沒過多久,第二個人形生物從飛船上方鑽了出來,它看起來和第一個生物幾乎一模一樣。這個時候第一個「人」像是如夢初醒一樣發現了眼前的孩子們,他突然消失,隨即又立刻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當地的黑人兒童是最先做出反應的──因為他們認為眼前的這些不明生物就是津巴布韋古老傳說中被稱作Tokoloshi的惡魔,這個惡魔常常被當地人用於恐嚇孩子,比如「要是不聽話Tokoloshi就會飛過來把你抓去吃掉」。
深受傳統薰陶的黑人孩子們此時已經嚇得四處逃竄,一邊高呼救命一邊朝教學樓的方向逃去。與之相對的,白人兒童的反應就淡定許多。他們描述說:「一開始我還以為這個黑衣服小個子是史提芬斯夫人的園丁。」另一個白人兒童後來提到,「但當我發現他有一頭又長又直的黑髮時,才覺得不太像是黑人的頭髮,但我並沒有覺得這不是一個人。」
此時原本玩耍的兒童已經跑掉了一大半,只有小部份還留在原處與怪人對峙。那個「人」並沒有吞食這些孩子,而是站在原地注視著他們的眼睛。
「我的感覺很奇怪。」一個孩子提到,「時間好像變得時快時慢,一瞬間很多東西湧入我的腦中,但我說不出到底是甚麼。」
另一個化名艾爾莎(Elsa)的學生提到,「我能感到他在和我溝通,那是一種警告,我們正在傷害這顆星球。」
10歲的孩子伊莎貝爾(Isabel)則說道,「他看上去非常嚇人,但並沒有做甚麼動作,只是盯著我們。當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我們的(科學)技術正在對地球造成傷害,我們必須約束這種行為。」
不知道過了多久,這個「人」的身影再次消失不見,隨後那個銀色的橢球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從桉樹頂上升起,短短數秒不到就再也找不到蹤跡。
正當這幾個小朋友在與外星人進行類型心電感應的溝通時,那些跑去求救的孩子也找到了當時仍在室外的唯一一個成年人:小賣鋪的老闆娘。當時她正百無聊賴地坐在店舖裏發呆,期盼能有玩累的孩子來這兒買點汽水或者零食──沒想到衝進來的一大堆孩子甚麼也不買,而是一個勁地衝著她叫嚷,七嘴八舌的嘈雜讓她壓根沒聽明白這群小傢伙到底在說些甚麼。
費了好大功夫,孩子們才讓老闆娘理解了他們剛剛看到的奇異場景,但她壓根不相信──即使是孩子們臉上的焦慮和激動也沒能打消老闆娘的疑心,在她看來這群小鬼頭只不過是想找個理由把她騙出去,然後趁機偷零食吃。
眼見這個頑固的中年婦女無法說服,孩子們只好在教學樓裏的走廊上四處哭喊。然而這些尖叫聲卻被專注於會議的老師忽略了,他們誤以為這只不過是孩子們玩得興起的表現,壓根沒往其它方面去想。
當教職工會議結束後,老師們才得知剛剛發生在校園裏的事情。毫無疑問,這些成年人完全不相信孩子們的說辭,有幾個老師特地來到事發處的桉樹查看,也並沒有發現甚麼值得注意的痕跡。於是他們要求孩子們停止胡言亂語,乖乖回家過周末,更不能假借UFO之名鑽到危險的灌木叢裏玩耍。
畫筆重現
但阿里爾小學的老師很明顯低估了孩子們的執拗,回家以後部份孩子仍不依不饒地向自己的父母描述在學校裏經歷的一切,還有些孩子受到了極大的驚嚇,甚麼都說不出來。雖然大部份父母也和老師一樣完全不相信這麼離奇的事件,但還是有很多人給校方打了電話,要求學校給出一個說法,搞清楚孩子們到發生了甚麼事。
看到這麼多家長的投訴,校長科琳‧麥凱也是相當的焦頭爛額,最後迫於壓力,他邀請了專家和媒體來記錄調查這件事。辛西婭(Cynthia Hind)就是其中一員。辛西婭是南非著名的不明飛行物專家,在接受邀請之前,她正好也在附近觀察天文現象,是這個事件的第一個調查人。
9月20日,辛西婭和一名BBC記者,以及一個名為岡特‧霍弗(Gunter Hofer)的年輕人一同來到了阿里爾小學。岡特是一個UFO愛好者,具備一定程度的電機工程專業知識,此行他特意攜帶了蓋革計數器、金屬探測器以及磁力儀,希望能找到UFO留下的蛛絲馬跡。
根據校方的安排,辛西婭在BBC的鏡頭下採訪了12個年紀較大的孩子。由於年齡和文化背景有差別,許多細節上的描述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關於銀色橢球降落在桉樹附近這件事情,所有的孩子都作出了相同的回答。
在與科琳校長聯繫之初,辛西婭就提到過一個想法:她建議校長讓孩子們將自己看到的場景用畫筆描繪出來。校長非常配合地照做了,所以當天有四十多幅畫擺在了辛西婭的面前。
辛西婭從中挑選了22幅比較符合言語描述的繪畫並進行了複印,可以看出,這些繪畫裏出現的橢球飛行器與大眾傳媒中常常見到的飛碟十分相似,繪畫水平較高的孩子甚至給這些碟狀飛行器加上窗戶。
辛西婭隨機採訪了幾幅繪畫的作者,根據年齡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對這個飛行器的感官也大相逕庭。一個白人小女孩對飛碟充滿了好奇,一個勁地向辛西婭詢問這到底是甚麼東西,並信誓旦旦地保證「我以我頭上的每一根頭髮以及整本《聖經》發誓,我說的全都是實話。」而一個7歲的黑人男孩卻感到非常害怕,「他當時要來吃掉我。」很明顯這是一個受到本地傳說影響的孩子。
岡特拿著各式各樣的測量儀器在事發處檢查了很久,但他甚麼都沒發現,隨後他又沿著電線杆一路走出了很遠,一路上穿過荊棘和灌木叢,依然沒有發現任何痕跡。
也就是說,這裏並沒有傳聞中UFO出現時會產生的磁場紊亂現象以及過高的輻射量這樣所謂的證據。因此所有人再一次開始懷疑,是不是這真的是一場孩子們搞的惡作劇。
因為之前的遭遇太過離奇,很多孩子不被理解,甚至遭到了嘲笑和謾罵。一些媒體更是用「大規模癔症」來描述他們的遭遇,這讓他們情緒很低落。直到一個人的到來,讓孩子們找到了傾訴對象。
重要的調查人── 麥克教授
當津巴布韋的BBC電視台即時播出這條勁爆新聞時,遠在美國的麥克教授(John E.Mack)也看到了這條新聞。他立即讓他的助理研究員卡利馬諾普洛斯(Dominique Callimanopulos)取消之後的一切安排,並開始著手前往魯瓦進行現場調查事宜。
麥克是美國精神病學家,也是哈佛醫學院精神病系的主任,他的專長是兒童心理學,並且從90年代就開始研究外星人綁架者的心理創傷,可以說他是這個事件最好的調查者。
11月,也就是在魯瓦事件發生兩個月後,約翰‧麥克教授和他的助理一同來到了津巴布韋。
在數天的調查中,麥克教授和五十多名目擊兒童進行了深入交談,在開導他們的同時,也讓他們說出了更多的內容。一些孩子甚至採用了一邊畫一邊說的形式交流,這讓當天發生的事情,在麥克教授腦海中逐漸變得立體。
值得注意的是談話中孩子們對那兩個「人」的用詞大多模糊不清,小東西(little object)、某物(something)、人(man、person)、它(it),並沒有人使用UFO/外星人(alien)這樣的詞彙去形容那個人形生物。
也就是說孩子們沒有不明飛行物的概念,這和辛西婭的調查是一致的。她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過,許多孩子住在鄉下,沒看過荷里活的外星電影或電視節目。因此,她認為孩子們的證詞是可靠的,因為他們的想像力沒有受到不明飛行物流行文化的污染。
除了孩子,麥克教授還和教職工進行了深入交流。最開始,大部份教職工都不相信孩子們的遭遇,但當他們看到麥克教授和孩子溝通時的專業性,以及孩子們說出的經歷高度一致後,很多人都動搖了。
幾天後,調查結束了,麥克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結論:「他們講述這些經歷時的表現,與我見過的親歷者說話的方式如出一轍。作為一個心理學家,一個人試圖讓別人相信自己,抑或是欺騙別人,我具備分辨的能力。通過這些孩子說的話,我甚至可以看得出他們內心的疑慮,因為這段時間並沒有多少成年人願意相信他們,甚至沒人願意聽他們說話,以至於他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記憶。」
麥克教授的結論,可以說是極為保守,他只分析了孩子們有沒有撒謊,而沒有對事情本身的真實性進行評價。但即使是這樣,還是引來了一些人的抨擊,正因為有了這種抨擊,所以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將其看作是一種集體幻覺。遺憾的是,約翰.麥克教授在2004年因為一場車禍而意外身亡,而關於事件的調查成果也隨著他的離去畫上了一個無言的句號。
也許是因為麥克教授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直接懷疑和嘲笑這些孩子,這可能無形中鼓勵了他們,使得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輕易地自我懷疑、羞愧、放棄或者是妥協。那些當年親歷魯瓦事件的孩子們,還曾在2013年的時候在洛杉磯再次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們之中有人成為了成功人士,也有人是普普通通,雖然境遇不同,但他們都懷有相同的信念,那就是堅持自己所相信的。
不過在整個魯瓦事件中,我相信很多人看到的並不僅僅是一場孩子們的集體惡作劇,或者是一個詭異外星人的故事,而是在面對未知、猜疑、不理解和不信任的背後,那些堅持不懈地探索。也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在幾十年後還能聽到這個完整的故事。
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期再見!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訂閱頻道Ganjingworld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