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話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口音,這與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連。但我們往往會發現,有些人的口音會改變,有些人則不會,為甚麼會這樣呢?
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語音學教授塞特(Jane Setter)在The Conversation網站撰文說,口音是一種歸屬的象徵,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群體。
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人會失去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口音,有些人則會持續保有這些口音,經年不變。這是為甚麼呢?
塞特解釋說,有研究顯示,人們在一生中某個階段的口音會朝向他們認同的群體改變,因為口音是言語中一種不固定的特徵。比如說,如果某人從澳洲搬到美國工作,他或她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修正口音。
他們這麼做可能是需要或希望被新的群體接受或更清楚地了解。他們可能也想避免因為說話的方式而被嘲笑。
受其他人影響而改變口音
塞特寫道,對於口音發生改變的人,他們說話的方式可能比他們的認同感更不重要,或是他們在一個群體中的身份可能是比較緊迫的。
在我們出生之前,我們就已經受到身邊的人說話模式的影響。有研究顯示,從新生兒的哭聲中可以偵測出其歸屬的群體的音調特徵。
為了迎合我們的需要,我們或多或少會自動地適應這樣的說話模式。我們的發聲聽起來會像照顧我們的人。我們在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中也會一直改變,致使說話模式與身邊的人類似。
在進入社會之後,我們會接觸不同的群體與更多的說話模式。這可能導致兒童的口音迅速改變,以期受到同儕的認可。
塞特舉例說,她一個來自美國、目前在英國工作的同事告訴她說,他們的孩子在上學後開始說具有標準英國南方口音的英語,甚至還要求他們要說「正確」的英語。
她表示,對於口音似乎未發生改變的人,他們可能覺得自己的身份很安全,或他們的口音在其身份中佔了很大一部份。他們甚至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口音對他們而言有多麼重要。
受外力影響而改變口音
塞特提到,無論有意或無意,人們在離開故鄉之後,他們對其說話方式至少都還有一些控制力。
但在罕見的病例中,大腦受傷或中風會導致人們罹患外國口音症候群(foreign accent syndrome)。這種生理改變所引發的口音改變是人們無法控制的。
她舉例說,美國德州女子芬達(Abby Fender)在動完手術之後,說話的口音發生了改變。她現在說話會出現俄羅斯、烏克蘭或澳洲口音。
塞特最後說,在某些案例中,人們會歧視罹患外國口音症候群的人,因為他們認為這些病人是外國人。這顯示我們說話的方式會影響其他人如何看待我們。
因此,很多人為了保護自己會下意識地調整口音,使其適應於周遭的人。#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