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內需不振、經濟差,中國進口低迷,已拉低台灣、南韓等地出口,如今汽車銷售開啟「自殺式」價格戰,中國經濟未來走向存疑。而多家中共官媒近日還聲稱,中國將為世界帶來發展機遇。

中共官媒3月9日聲稱,一些國際人士稱中國將為世界帶來發展機遇。如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雷加拉多(Eduardo Regalado)稱,「許多拉美國家積極拓展對華出口」,以期拉動經濟發展。然而中國1-2月進出口值同比持續下跌,尤其進口走低已拖累部份貿易國的出口。

中國今年1-2月的進口總值3,894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0.2%。中共海關總署於3月7日發布的「2023年1至2月進出口商品主要國別(地區)總值表(美元值)」顯示,中國從台灣的進口總額下跌了30.9%,從南韓的進口總額下跌了29.0%,其次是從紐西蘭進口跌幅為26.26%。

需求低拖累鄰國出口

台灣中華民國財政部3月7日公布的2月份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說,2月份,台灣對中國(包括香港)的出口額同比下跌30.2%,和其它國家或地區相比跌幅最大,且「主要貨品出口全數下滑」。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中,大幅下跌的多是和高科技產業相關的產品。如資訊、通訊與視聽產品下跌了43.0%,光學器材下跌了39.3%,電子零組件下跌了31.3%。

中國是台灣近期出口跌幅最大的出口國。台灣對中國的出口1月份同比下跌了33.5%;去年12月份同比下跌了16.4%,去年11月份同比下跌了20.9%。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在去年的前10個月已創下了18年以來的新低。

中華民國官方2月份發布的對國際貿易情勢的分析摘要表示,「中國大陸產銷受疫情干擾」是台灣出口連續減少的原因之一。而中華民國財政部去年11月份曾表示,中國除疫情封控外,房市低迷也導致景氣放緩。

截至2月,南韓對中國的出口額已連續下跌9個月。南韓2月的出口數據顯示,對中國的出口降幅最大,為24.2%,並且除了無線通信產品,多數產品的出口都在下跌。如2月1日至25日期間,出口至中國的半導體總值減少了39.0%,顯示器跌幅更大,跌了43.5%。

而南韓的主要出口國中,南韓對美國的出口額增加了16.2%,對歐盟的出口額增加了13.2%,對印度的出口額增加了11.0%。

中國內需持續低迷,經濟走低,不僅是進口不斷下滑,還導致國內市場的競爭加劇。2023年,中共當局繼續頻頻出手刺激消費,以期擴大內需。

內需疲軟 內部競爭加劇

為鼓勵汽車消費,中共多個地方政府發放購車補貼,如今湖北省推出了「東風政企補貼」,即政府和企業同時提供購車補貼。

該補貼涵蓋東風本田、東風日產、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誌、嵐圖等多家企業,共涉及七大品牌的56款車型。補貼的最高金額達9萬元人民幣(約合1.35萬美元),對應車型是東風雪鐵龍的C6共創版和C6舒適版。

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從2023年已開始,而「東風政企補貼」的出台則是火上澆油。3月9日和10日,比亞迪和長安汽車先後官宣加入降價潮。

3月9日,比亞迪官方微信號發布了兩大主力車型在3月10日至3月31日期間的營銷活動——訂購宋PLUS車系或海豹系,分別可享88元(約合13美元)可抵扣6,888元(約合1,030美元)和8,888元(約合1,330美元)購車款,相當於車價分別減價6,800元(約合1,017美元)和8,800元(約合1,317美元)。

2月份時,市場已有傳聞稱比亞迪已加入降價潮,但比亞迪否認,稱是只是旗下經銷商的促銷行為,公司並沒有降價考慮。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於3月8日發布的「2023年2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顯示,1-2月累計零售267.9萬輛,同比下降19.8%;1-2月廣義乘用車的產量合計同比下跌了15.1%。

2月份的廠商批發銷售中,比亞迪汽車和長安汽車分別排在第一、第二;零售銷售中,比亞迪汽車仍排名第一,長安汽車第三。

中共官媒「澎湃新聞」3月11日報道表示,比亞迪和長安汽車作為行業「領頭羊」官宣降價,意義不可小覷,汽車行業的業內人士對如此「內卷」的價格戰表示擔憂,認為是「自殺式」降價。

報道還稱,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說,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很多車企銷售量不到1萬輛,產銷太低的話,生產線都沒辦法維持營運。即便對於東風等大型汽車企業,從一定角度來說,維持工廠運轉比盈利或是減少虧損更重要。

產業鏈外遷 經濟未來走向存疑

內需不振,外需也同樣在下滑。中國1-2月的出口總值為5,063億美元,同比下跌6.8%。中國對美國出口自去年8月以來開始同比下跌,並且跌幅在逐漸擴大。1-2月間,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貨物總額同比下跌了21.8%。

旅英中國金融資深從業人士方奇3月10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國1至2月份對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國的出口都下降了,只有對俄羅斯上升19.8%、對東盟上升9.0%,但中國的貿易順差以前基本上都是美國貢獻的。」

「美國、歐洲、日本等國逐步減少了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一方面,美國的進出口對歐洲、北美(墨西哥)、亞太其它國家(越南、印度)增加了;另一方面,美日的供應鏈大規模撤離,後續會影響歐洲和台灣的供應鏈也遷出中國大陸。

美國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國,對美出口大幅下跌勢必影響中國賺取外匯,以及2023年的經濟復甦。而中共官媒《經濟日報》3月10日的報道聲稱,俄羅斯、肯雅和南非的媒體都表示中國在過去五年的表現「令人驚嘆」,未來能為世界提供機遇。

時政評論人士黎宜明3月11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和俄羅斯走得很近,而中共對肯雅和南非的滲透和大撒幣都很嚴重。」

就美國和歐洲減少了從中國進口的原因,黎宜明認為,美國原以為中國可通過經濟轉變來促進政治轉變,但現在已經徹底絕望了,「法國左傾很厲害,50年代就和中共建交了,德國情況也類似,但目前法國和德國都清醒了,如果中共強大了,西方的日子不會好過」。@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Miss NTD選美大賽現正接受報名:

https://bit.ly/MissNTD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