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人往往將中世紀的防禦工事想像成他們心中「完美城堡」的平面圖,到處都是城垛、護牆、炮塔、箭縫、天守閣,當然還有近射孔(murder holes)。
然而,與所有的技術一樣,城堡防禦工事隨著新發展而過時。早在15世紀,隨著黑火藥在早期現代歐洲的出現,大炮被發明出來,中世紀的堡壘就變得過時了。
中世紀城堡的石牆會在大炮的轟擊下碎裂。在垂直撞擊時,它們的高牆和方形結構是極易擊倒的目標。於是,防禦戰有了新的進展,即:堡壘要塞,又稱星形要塞(the star fortress)。
星形要塞的建造基本上是從1500年意大利比薩保衛戰開始的。在佛羅倫斯和法國軍隊的襲擊下,比薩人意識到,如果用土牆支撐他們的幕牆,大炮火力的衝擊力就會得到減輕和吸收。在1509年,在帕多瓦(Padua)圍城戰中,僧侶工程師Fra Giocondo推倒了這座城市的中世紀外牆,並挖了一條寬闊的溝渠,溝渠向內部彎折,裏面設有炮口。部隊可以用直接和毀滅性的側翼火力掃射攻擊方。圍攻者被擊退,血流成河,最終撤退。
這樣的應用導致了一種新型堡壘的出現,一種比以前的建築更低、更大、覆蓋更多地面的堡壘。在16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開發它的意大利工程師來自歐洲各地,因此它也獲得了法語trace italienne或「意大利大綱」的名稱。星形堡壘持續了三個世紀,最終在17世紀後期被路易十四領導下的軍事建築師發展到了合乎邏輯的極致。
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麥克亨利堡(Fort McHenry)建於1798年,以1812年戰爭後Francis Scott Key撰寫的美國國歌「星條旗之歌」(Star Spangled Banner)而聞名。
就像中世紀城堡的炮塔和近射孔一樣,星形要塞發展出了一套全新的防禦措施和策略。
曾經很容易被大炮擊碎的高大的方形石幕牆,被磚和土所取代,或者乾脆是泥土。這樣的牆可以吸收炮彈的撞擊力。新式牆的輪廓較低,目標較少,溝渠也相應地挖得更深,以阻止敵人攀登結實的牆。溝渠拓寬了,以便上方的防禦力量更容易攻擊來犯的步兵。
此外,一個稱為冰川(glacis)的土坡從溝渠外向外延申,減輕了向內直射的炮火壓力。冰川的仰角越低,效果越好。
當然,星形堡壘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凸出的點狀結構。長長的菱形堡壘位於其內部的不同間隔之中。這些稜角分明的表面減少了敵人的垂直目標。炮彈更有可能劃過它們或被吸收,而垂直的中世紀幕牆則極易受到直接攻擊。
如果敵人佔領冰川,就很容易用大炮攻擊外牆,而這些尖銳凸出的堡壘可以利用側翼來打擊試圖衝進外牆的敵人。堡壘還消除了「盲區」,即敵人利用幾何結構隱蔽自己的區域。例如,舊城堡中的防禦者無法在彎曲的塔樓周圍開火,因此這些塔樓現在被擴展形成點狀,從而消除了入侵部隊的所有掩護。
星形上每個點底部的圍垮凹痕使防禦大炮沿著邊緣向相鄰點提供清晰的火線。試圖突破外牆的部隊進入溝渠將會使自己處於「殺戮區」(很像中世紀),攻擊者沒有掩護,經常暴露在多條戰線上的火力之下。
隨著演變出更複雜的結構,星形堡壘發展到了它的頂峰:堡壘進一步延伸,形成更複雜的角飾、皇冠結構,甚至是完全脫離中央結構的獨立堡壘。
堡壘利用錯綜複雜的形狀和相互交錯的火力場,最終解決了中世紀堡壘在新戰爭時代的許多缺陷。
然而,隨著烈性炸藥和迫擊炮這些新技術的出現,星形堡壘也過時了。隨著猛烈射擊和高爆彈的出現,堡壘變得越來越沒有用,取而代之的是更簡單但更堅固的多邊形底座。許多堡壘最終變成了旅遊景點和博物館,例如上紐約灣的伍德堡(Fort Wood),它是自由島上自由女神像的基座,這些地方仍然令人喜愛!
事實上,戰爭本身變得更加機動,對靜態防禦和防禦工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就像電子管電視、VHS錄像帶和中世紀城堡的實用性消失一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星形堡壘也度過了鼎盛時期。#
原文Modern Cannons Smashed The Medieval Castle—So They Invented The Awesome 「Star Fortress」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