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辛偉誠於周三(4日)在倫敦發表新年演講,定調該國2023全年的發展方向,他向國民果斷作出五大承諾,其中三樣與經濟有直接關連;首先是把頑強高企的通脹率斬半,第二是重燃經濟增長動力,另決心削減國家債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英國本年GDP增長幅度為3.6%,但同時料其通脹仍然維持在9.1%,變相從牌面上看,辛偉誠的腰砍CPI目標似乎存在一定難度。
劍斬通脹兩大前提
目前,據12月中旬公布的最新通貨膨脹數字,英國11月所錄得的按年CPI升幅是10.7%,相比10月時的11.1%有著輕微放緩,是否已「過峰」還是未敢肯定,但觀察其它國家情況,如美國、南韓與澳洲等,CPI要再硬撐下去也不容易,全球物價漲幅勢頭似成強弩之末,市場認為普遍已經見頂。
當初引起各地通脹的始作俑者能源價格今氣燄大減,由俄烏戰爭觸發的油價飆漲,今一跌再跌,布油從去年高位每桶逾120美元,俯衝至現不足80美元,勢不如前。當然這有點是「玉石俱焚」的結果,因各地央行放手加息以遏制通脹,需求降溫後一併將物價打下去。
據英國統計局資料,汽油價格指數早於夏季7月時已經達峰,當時錄得的數字著實驚人,按年上揚42.9%!靠開車搵食的哥兒們全喊「救命」。然而,到了11月數值已顯著回落至12.2%,除非俄烏戰況驟變,否則能源價格將不會是阻礙辛偉誠達標的原因。
然而,挑戰在於食品與英鎊。唐寧街必須解決這兩大難題,方能旗開得勝。
食品通脹自1989年(筆者所能獲得的最遠數據)以來,除2008與2009年雷曼爆煲、金融海嘯時之外,從未試過出現同比雙位數漲幅,直至去年食品價拔地而起,由數季前貼近地平線的狀態,一下子如火箭般升高至16.6%,甚至超過了雷曼事件時的峰值。
百貨可待,但肚子餓了不行。英國當局欲有效抑壓通脹,必須確保食品供應貨源,以及運輸過程無阻、有足夠貨運司機投入勞動市場(去年曾因缺人而狂加人工)。
另一扼要因素乃英鎊。2022年受美聯儲加息、俄烏戰爭與迷你預算等多重夾擊,導致英鎊沉底,害其累跌逾一成,年內曾一度險破兌一美元。英鎊起伏可輕易左右長處貿易逆差的英國之通脹發展,於近十二個月英錄逆差高達751億英鎊,若然英鎊持續積弱,進口價貴則不利本土售價。屆時,即使美國對抗通脹成功,英國亦未必能開香檳慶祝。
英倫銀行於12月將息口上調0.5個百分點至3.5%,從後催馬緊追美息,德銀預計到5月英息可攀至4.5%,而惠譽則估計峰值為4.75%;另加上辛偉誠的五大目標包括「減債」,這亦有助投資者對英鎊重拾信心。
只要智囊有辦法「穩住food price、撐起pound」,通脹確實有望「速來速去」,達至於2023年內砍半。
英現或已反映脫歐
除了通脹外,辛偉誠還聚焦搞好經濟,冀創造更高收入與更佳工作予國民。市場一直在討論脫歐給英國所帶來的災害有多深,有分析指對經濟打擊約0.5%至1.0%。因過去三年出現Covid大爆發,英國國會有研究文章也直言因疫情令分析脫歐影響添上相當難度,故暫未有權威報告出台可以一槌定音。
不過,根據當局每月公布的貿易統計資料,亦能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從英國出口到歐盟成員國的貨物總額有增無減,即使不少分析員主要追蹤出口份額變化,但若然英貨與服務輸出到其它地區持續往上,包括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那麼輸往歐盟的百分比亦有純粹於數學上自然下降的可能。本年7月,英國出口至歐盟的貨額創下歷史新高,錄得180億英鎊,接著8月所報的179億英鎊則為紀錄次高,隨後亦繼續處於高水平,這可全發生在脫歐後。
另一可能會阻礙復甦的因素也許是樓價,英房在疫情期間一度勢如破竹衝高,如今有洩氣放緩跡象,但這並非一定是件壞事,因樓市再漲價可能就會形成泡沫,那時候才爆破可不是鬧著玩的。房地產降溫削弱財富效應,確可對消費帶來影響,但據今樓價水平,相信絕大部份的英國業主皆「in-the-money」,只是深淺的分別而已。
以上大範疇、非一人之力能左右的經濟層面已作討論,剩餘的在疫後正常時期,包括創造就業職位等,相信不能絆倒曾任財長的辛偉誠。◇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