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像是關節鏈條掉了,到後期簡直是寸步難行,因此醫師診斷他的兩個膝蓋都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今年初,他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不像是自己的膝蓋;半年後輪到左膝動刀,在醫師的建議下,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輔助,術後不但能快速下床行走,更明顯感受到雙腳在舒適度和疼痛感上的差異。

機器手臂輔助傳統手術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主任洪誌鴻說,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複雜、定位困難,而且傷口大,需要比較長的康復時間,因此臨床上仍有20%的患者不滿意手術的成效。

不過近年來,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可以作為傳統手術的輔助工具,不但能在術前規劃好開刀的路徑,在手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而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在術後更快回到正常的生活。

女性關節退化機率較高

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醫師王證琪表示,長期膝關節退化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最主要的因素則是年齡,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會造成軟骨磨損。

另外,女性因為荷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和軟骨的代謝,再加上生活型態比較常蹲下,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以後,女性發生關節退化的機率是男性的3〜4倍。

王證琪說,依照關節磨損的嚴重程度,會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關節注射等;當關節疼痛和病變過於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時,則建議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如果選擇搭配智能減痛機器手臂,能有效減輕症狀、矯正變形,以及改善關節功能。

傳統膝關節手術的迷思

王證琪指出,患者普遍擔心術後疼痛和恢復期長的問題,因此對膝關節置換手術感到害怕而怯步,這些擔憂和迷思,造成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是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最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洪誌鴻說,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和部份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的傳統手術,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和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位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之後,才發現與術前預估的角度相差1〜3度,所以有部份患者術後會感覺不像是自己的膝蓋。

另外,傳統手術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的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但會影響定位,也會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和術後出血。

因此臨床上大約20%的患者對於手術成效不滿意,多數是覺得膝蓋有異物感、僵硬等情況。

機器手臂的優勢和效果

近年出現的智能減痛機器手臂,作為傳統換膝手術的輔助工具,明顯改善手術效果。

洪誌鴻說明,在手術前,通過影像掃描重現患者膝關節3D骨模型,量身打造與患者原本一樣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和擺放位置;在手術中,機器手臂能協助醫師在對的角度下刀,不需侵入性定位,並降低人為移動誤差,精準度<1mm,也避免在手術中碰觸重要區域,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術後恢復也快速。

此外,每一位患者的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經驗豐富的醫師也難免會遇到不熟悉的角度,機器手臂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但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

王證琪補充說,近年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追求個人化,比如會配合患者肌肉路徑進行手術,並搭配多模式止痛配方和麻醉科醫師的優化麻醉,做到讓患者手術當天即能下床走路的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智能機器手臂則是在術中即時運算,提供精準的數據和導引,包括軟組織平衡、下肢軸線,再搭配醫師自身經驗,輔助完成在各個彎曲和伸直角度下,關節內外側都十分平衡穩定的人工膝關節。◇

(pixabay)
(pixabay)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