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國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 I)同比下降1.3%,是近兩年來首次下降。而同期,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只上漲了2.1%。分析認為,在經濟不振、外資出逃的情況下,中共不得不保出口、棄消費,令其提出的「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只成為一句口號。
 
11月9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中國PPI同比下降1.3%,是自2020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同期,中國CPI同比只上漲了2.1%,降至今年6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共發改委10月31日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為87.03萬億元(約12.04萬億美元);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7,878元(約2,472.75美元),乘以人口數可計算出居民消費約為25.25萬億元(約3.6億美元),佔GDP比重的29%。與去年居民消費在GDP佔比43.38%相比,下降了14.4個百分點,創自1990年來的新低。
 
這表明,中國的生產和消費進一步放緩。對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需求不足仍是當前主要矛盾,應優先考慮提振內需」。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告訴路透社,「國內需求不足是中國短期復甦和長期增長軌跡的主要制約因素。」
 
擴大內需,是中共構建所謂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的核心。2020年4月,中共聲稱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依託國內市場,實現經濟內部可循環,形成參與國際競爭的優勢。
 
然而事實上,中共對於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的手段依然是「大放水」。今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兩次召開部份金融機構貨幣信貸形勢分析座談會,要求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10月16日,中、農、工、建、交、郵儲六家國有銀行集體公布前三季度信貸投放情況。數據顯示,六家銀行今年1-9月新增境內人民幣貸款合計超9.53萬億元(約1.32萬億美元)。其中,工、農、中、建四家銀行新增投放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新增。而「放水」對像都是製造業型國企。
 
2008年金融危機後,當局推出一攬子的投資、擴大內需計劃,到2010年底共需投資4萬億元(約5,655億美元),被稱為「4萬億計劃」。而今年1至9月六家銀行就釋放9.53萬億元,是當時的兩倍還要多。
 
但「大放水」並沒有收到應有效果。11月10日,中共央行發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報告稱,10月份,中國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1.8%,同比保持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079億元(約1,28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少7,097億元(約1,003億美元),增量超預期回落,說明沒人借錢了。
 
據央行10月份公布數據顯示,9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53萬億元。短短1個月,社融增量從3.53萬億元(約5,000億美元)驟降到9,079億元,表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急劇縮減,即寬貨幣轉化為寬信用的政策失效,「大放水」拉不動經濟增長。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去年10月撰文說,「根據雙循環模式,中國(中共)既強調出口增長(國際循環),又強調以消費增長(內部循環)為主要動力的擴大內需,兩者相輔相成。」

但雙循環公式的核心存在矛盾。佩蒂斯說,「中國家庭保持了有紀錄以來最低的 GDP 份額之一。這意味著加強消費的條件會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反之亦然。事實上,自北京提出雙循環模式以來的 15 個月裏,出口佔中國 GDP 的比重飆升,而消費比重則滯後。同樣,這不僅僅是巧合:收入增長相對於 GDP 的疲弱增加了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同時抑制了國內消費。」
 
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中國低消費的原因是由於家庭收入在GDP中佔比過低。在西方,家庭收入通常佔GDP的70-80%。而在中國,家庭收入約佔GDP的55%。想要推行「雙循環」經濟,就需要進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即增加居民的收入,建立良好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而這是中共無法做到的。

投資者喪失信心 中共忙撐「外循環」

數據表明,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提振已失去信心。在A股市場,北向資金今年9月淨賣出112.3億元(約15.9億美元),10月淨賣出573億元(約81億美元)(單月淨賣出額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外資從淨流入逆轉為淨流出。
 
路透援引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統計說,從今年2月,中國債券市場每個月都出現資金外流,9個月內資金外流總額達1,051億美元。 
 
在經濟不振、內需不足、外資出逃的窘境中,中共不得不加大力度保外貿、穩外資,支撐經濟「外循環」。
 
9月27日,中共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承認,今年進出口保持增長壓力很大,需要一個新的穩外貿政策。
 
同日,商務部在官網發布《支持外貿穩定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稱要支持外貿企業保生產、確保外貿訂單履約交付、支持企業參加各類展會抓訂單、抓緊新設外貿示範區、發揮跨境電商穩外貿等。
 
10月25日,中共發改委等部門印發通知,要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外資投資流入;引導外商投資方向,穩定外商投資規模;引導製造業外商投資企業國內梯度轉移,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
 
11月3日,商務部在官網發布公告稱,商務部、發改委、財政部等8部門決定,在全國增設29個國家進口貿易示範區。

外需疲弱 出口創匯靠低價競爭

路透社11月7日報道,中國出口未能利用自4月以來人民幣的持續貶值優勢,以及關鍵的年底聖誕購物旺季,這顯示全球消費者及商家的需求進一步減弱。

據中共海關總署11月7日公布的數據,10月份的進出口總值5,115.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4%。其中,出口同比下降了0.3%,跌至2,983.7億美元;進口同比下降了0.7%,跌至2,132.2億美元。 

具體數據顯示,10月份對美國、歐盟、香港、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12.6%、-9.0%、-13.4%、3.8%。其中,對美國、歐盟、香港、東盟、日本的出口金額較9月下滑了1.0%、14.6%、5.8%、9.2%、2.1%。

雖然按照人民幣核算。10月份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了6.8%,貿易順差為5,868.1億元,擴大了7.6%。但由於人民幣貶值,按美元計價,10月份進出口總值則同比下降了0.4%,貿易順差為851.5億美元,只增加了0.9%。

銀保資產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對路透社分析說,出口的下滑既反映了外部需求不足,也反映了中共採取的嚴厲封控措施對供應鏈的衝擊。
 
他表示,鄭州富士康工廠受清零政策影響大幅減產,導致iPhone 14的出貨量低於預期就是一個例子。
 
在外需進一步減弱的形式下,中共當局不得不依賴低價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低成本的機電代加工產品,來競爭國際訂單、維持出口貿易。為此,中共被迫持續施行減稅降費、出口退稅等補貼政策,給財政造成壓力。
 
對此,旅美中國政經時事專家石山11月14日對大紀元表示,「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企業想生存、競爭國際訂單,就要依賴中共政府的補貼,持續降低成本、維持低價,賺取微薄利潤,血汗工廠的模式不會改變。」
 
「可以預見,中共最終會採取棄居民消費、保出口創匯的模式,所謂『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只能是一句口號。」他說。@

 

-----------------------

【堅守真相與傳統】21周年贊助活動🎉:
https://www.epochtimeshk.org/21st-anniv

🔥專題:全球通脹加息📊
https://bit.ly/EpochTimesHK_GlobalInflatio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