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所理解的腸胃病,包括肚痛、肚瀉或者便秘,往往是因日常飲食不當所引起,但假如個人感到壓力、焦慮時,無故產生以上症狀,就有可能患有腸易激綜合症。一名父親帶剛考完DSE的兒子看醫生,兒子試前出現沒胃口、肚痛、便秘、失眠、情緒緊張等問題,經醫生跟進後發現症狀在試後好轉,放榜之後症狀消失,現時已順利入讀大學,身體回復正常。

與經常焦慮症關係密切 中學生多屬便秘型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區漢達表示,以上案例是腸易激綜合症典型病例。這種又稱為「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的慢性腸病,屬功能性腸胃問題,不適症狀通常在排便後得到紓緩,部份人或感到排便不清;而大便次數增加或減少,則可能令大便變稀爛或過硬,甚至有黏液排出。

區漢達表示,腸易激綜合症目前成因未明,或與壓力有關,本港整體約有3.7-6.6%的港人確診腸易激。他引述本地調查顯示,逾一成半患者可能患上「經常焦慮症」,風險是一般人的5.8倍;而經常焦慮症患者中,逾兩成同時患有腸易激綜合症。有研究指出,4至18歲小童及青少年患上此症的比率高達20.7%至22.6%,中一至中三學生更有24.1%人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中學生患者較多屬便秘型。區漢達建議父母如發現孩子有消瘦、經常腹瀉問題,宜向兒科求診,對照生長圖表監察體重是否正常。

區漢達表示,生活規律失調加上性格易緊張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腸易激綜合症。(宋碧龍/大紀元)
區漢達表示,生活規律失調加上性格易緊張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腸易激綜合症。(宋碧龍/大紀元)

易情緒波動皆可引發 或影響社交

區漢達續指,飲食習慣、睡眠失調等生活問題,加上性格容易緊張或情緒波動、曾患嚴重急性腸胃炎等因素,都可能導致腸易激綜合症,而且並非單一原因導致。區引述過往調查發現,只有47%患者會求醫。

如果腸易激綜合症情況嚴重,有可能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便秘型患者難以排便,腹部可能因而隆起,影響外觀;腹瀉型患者一緊張便要馬上排便,因此經常要留意附近廁所位置,區漢達又指,部份患者或害怕外出,明明在家沒有症狀,但外出乘搭長途車就感緊張,要找廁所,久而久之影響社交,亦會因少許不適便缺勤,減低生產力。

建議少吃短鏈碳水化合物

現時醫學界未有根治腸易激綜合症的方法,但仍可用藥改善症狀。例如使用腸胃抽搐藥減少腸臟強力的抽搐活動,並因應腹瀉型或便秘型而使用止瀉藥或通便藥。區漢達又提到,美國腸胃學會2020年發布的最新指引,基於目前仍欠缺研究實證,不建議以益生菌舒緩相關症狀,醫生或經臨床診斷後才會建議選用。

區漢達又建議患者平日控制飲食,儘量少吃油膩食物、含咖啡因飲品,而短鏈碳水化合物如薯仔、蕃薯、豆類、高濃度果糖如香蕉、果乾、罐頭水果也要少吃,並多加攝取水溶性纖維,以改善腸道健康。患者若由情緒問題致病,可尋求專業輔導,有助改善病情。@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