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場近日驚現多枚中國製迫擊砲彈。外界判斷,這些砲彈並非由中共提供,而是來自位處地中海的中東歐國家阿爾巴尼亞,是該國目前提供給烏克蘭的軍援。此事牽出一段可能被許多人遺忘的中共不惜血本,扶持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阿共)的歷史。

9月17日,追蹤烏俄戰事發展的推特帳號「烏克蘭武器追蹤器」(Ukraine Weapons Tracker,簡稱「烏武追蹤器」)在推特上發布一段影片,稱有烏軍士兵繳獲一批俄軍遺留的武器,其中包含幾枚中國製63式60毫米迫擊砲彈。從影片可見,砲彈彈體上印有簡體中文字,裝砲彈的盒子上也印有簡體字,如「藥管藥包」、「雙環」等。

烏武追蹤器表示,影片中看到的那些迫擊砲彈是1975年製造的。不過,俄軍並沒有在戰場上使用60毫米口徑的迫擊砲,因此這批砲彈並非由中共提供,很可能是俄軍從烏軍處繳獲,之後俄軍在倉皇撤退後被烏軍收回。

烏武追蹤器估計,這些砲彈應該來自阿爾巴尼亞提供給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今年3月,阿爾巴尼亞宣布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但並未透露捐贈細節。

一個名為「卒解」的中國網站也證實,阿爾巴尼亞將中共60年代軍援該國的武器彈藥送給了烏克蘭。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中共和阿共兩黨的關係可謂密切無比。中共把阿共吹捧為「歐洲的社會主義明燈」。

1953年,蘇共最高領導人史太林去世後,他的繼任者赫魯曉夫發動了去史太林化運動,並與中共在意識形態上出現很大分歧,中共痛罵赫魯曉夫是「修正主義者」。自此,對史太林模式高度認同的阿共與中共在意識形態和戰略上走到了一起。

當時的阿共獨裁者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看到與中共結盟不僅能夠擺脫蘇聯的控制,並可以藉機找到一個新的庇護國;而對於毛澤東的中共來說,他們也可趁機在歐洲部署一座橋頭堡,幫助中共挑戰莫斯科在東歐的強勢地位。就這樣,從1960年起,兩黨建立起了一段「同志加兄弟的友誼」。

上個世紀60、70年代,特別是中共「文革」期間(1966年至1976年),中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不計血本的,以犧牲本國利益為代價的「扶持」,據《紐約時報》後來報道,雙方曾簽訂過價值1.25億美元(約合7.62億元人民幣)的貸款協議。

不僅如此,根據中共官方媒體新華社記者王洪起的回憶,自1954年至1978年,中共向阿共提供援款75筆,協議金額為100多億人民幣(約合14.04億美元),其中軍事物資佔43%強。

王洪起說,中共「援助」阿共的成套項目共計142個,其中已經建成的91個,範圍包括鋼鐵、化肥、製鹼、製酸、玻璃、銅加工、造紙、塑膠和軍工等新的工業部門,還增建了電力、煤炭、石油、機械、輕工、紡織、建材、通訊和廣播等部門的項目,大大提高了阿的工業化水平。

另外,曾經短暫出任過中共駐阿爾巴尼亞大使的耿飈,在他晚年回憶錄中也提到特別令他擔憂的對阿的援助問題。他說,自1954年以來,中共提供給阿的經濟、軍事援助將近90億元人民幣。根據綜合測算,大約等於現在的9,000億人民幣。

他表示,當時阿爾巴尼亞的人口只有200多萬,相當於每人從中國獲得了4,000多元人民幣的「援助」,而當時中國自己的人均收入一年也不過200元人民幣。這期間中國人還經歷了三年的「大饑荒」和「文革」時期的經濟崩潰。

在對阿的軍事援助方面,耿飈表示,軍援項目之繁多,數量之大,也超出了阿國自己國防的需要。

不過,中阿兩黨關係自7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當中共開始主動緩和與美國的關係後。1978年,在中阿建立夥伴關係18年後,在鄧小平的指令下,中共終止了對阿爾巴尼亞的經濟和技術扶持,雙方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阿共也由此指責中共為「修正主義」。

隨著東歐共產國際的解體,阿爾巴尼亞於1991年開始放棄一黨制,國家逐步推行民主化並於2009年加入北約,開始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前蘇聯和中共的武器裝備從此走進阿的倉庫。@

---------------

🎥【動紀元】每日有片你睇:

https://bit.ly/3PJu3tg

 

☑️ 登記會員享專屬服務: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