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異見人士張海濤的家屬,5月份曾向訪華的聯合國人權官員寫信求助,稱張海濤入獄新疆沙雅監獄,距最後一次會見至今已4年多,再無音訊。近日,家屬突然接到張海濤寄回家的信,他說,獄中吃穿都很好不用花錢。
張海濤的姐姐張清珍7月6日對大紀元記者表示,「我是3日接到弟弟的來信,看後心情更加沉重,透露出我弟弟在那裏的日子是多麼的艱難。(信中)說他在那裏吃的、穿的是多麼多麼的好,就目前中國的收入水準,有多少人能夠牛羊肉、蛋奶魚的天天享用,這不是自由表達。」
「張海濤入獄後向在河南的家人寄過五封家書,距上次已經一年八個月了。五封家書的筆跡都是張海濤的,內容大同小異。」
6月27日,張海濤給家人寫了信,29日投寄,7月3日就送達河南家中。
張海濤信中寫道,「我近來的一切都好,吃得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饅頭,大米,蔬菜,水果,雞蛋等很多。」
「穿的有棉襖,驚鞋,帽子,長衣,長褲,短衣,短褲等冬裝,夏裝,春秋裝都有。冬不怕冷,夏不怕熱。」「作息時間定時有規律,身體狀況一直都健康。」
「這個月買了內褲、襪子,澡巾,牙膏等一些用品,其它各類吃的用的基本那是發的。不用花錢。所以沒甚麼大開銷,帳上還有八千多,不要再寄來了,也不用來看望。」
信末他還表達了:「感謝國家,感謝政府,感謝黨。」
5月下旬,聯合國人權官員訪華時,張海濤的妻子李愛傑、姊姊張清珍都曾向人權官員寫信求助,要求無罪釋放張海濤。雖然信件未獲回覆,但7月初突然收到張海濤的家書,令家屬有點驚訝!張清珍甚至向大紀元記者表達:「心情很沉重!」
曾多次入獄服刑的深圳異見人士林生亮7月6日向大紀元記者表示,「張海濤給家人的信透露出許多疑點。」他並逐一分析:
1. 寫信落款日期27日,郵戳6月29日10點寄出,7月3日15到達鎮平縣家屬手上。速度之快,顯然是特意安排的寫信。27日是周一,張海濤正常應該在(監獄)車間工作,說明他可能目前還是單獨關押。
2. 信封正面和背面有多處疑似血跡或紅色印油,據我在監獄裏的體會,囚犯不可能有印油或者說接觸到印油,有可能是張海濤用血跡暗示目前的處境。
3. 和此前收到的一封信比較,拋開囚犯寫信對審查的顧忌之外,這封信內容通篇明顯不通順,有人強迫他寫的,目的是回應外界,包括給聯合國人權高級事務專員寫信、媒體和民眾的長期關注張海濤的回應。
4. 據張海濤親屬記錄,一共給他存了八千多元,他信中提到帳上還有八千多元,明顯是禁止他消費,或者是只給他消費一次。帳上金額一直沒變動也說明他沒有去勞動,如果有去勞動的話,他每月就會有100元至數百元不等的收入。從以上幾點可以說明他現在可能單獨關押。
5. 特意交代不用看望,明顯不符合常理,在監獄裏面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期待有人來看望的,這是一個非常正常和迫切的奢望。不用來看望更多的是理解為監獄方面不想有人來看望他,這樣會洩露他在裏面可能遭受酷刑或健康情況。
6. 他描述的伙食有牛肉、羊肉、雞肉等太過誇張,更多是新疆沙雅監獄或新疆當局方面在標榜自己。我在廣東沿海城市廣州從化監獄,且是所謂廣東省文明監獄都沒有見過這麼好的伙食,更何況在集中營遍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 他說身體一直很健康,更多是回應外界質疑他的健康狀況不佳而預設的話題。如果是健康的,為何一直不讓家屬看望?最起碼見到人是最有說服力的。提到福利待遇享受到所有權利,監獄裏哪裏來的福利待遇?
8. 信末提到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國家,這種噁心的文字,張海濤是不可能說這些話的。倘若他妥協了,放棄基督的信仰,成為一個普通囚犯,就不可能沒有探親的權利!我的理解是張海濤在強迫非自願的狀態下,通過這些違心的文字透露出他所面臨的令人不安的處境。
林生亮還表示,「我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張海濤,每一個人的關注對他來說都是提高一點一滴的生命安全,我希望能看到他活著出來。」
已經過去幾日了,並未看見李愛傑針對張海濤家書的發言。張清珍表示,「不知道妹妹是否已轉信給愛傑。」
新疆異見人士張海濤,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重判19年,目前在新疆沙雅監獄服刑。家屬5月份曾向訪華的聯合國人權官員寫信求助。#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