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對社會帶來多重打擊,公共醫療系統、經濟和民生均承受巨大壓力,有不少人出現情緒困擾及焦慮,近日更出現長者懷疑於確診後自殺個案。港大對疫下港人進行精神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於今年1月底,疑似出現抑鬱的受訪者達10%,與2019年下半年社會運動期間的水平接近,而疑似焦慮的受訪者約有13%至14%,即每七八個港人中便有一人出現疑似焦慮。

疫情陰霾下,近期出現多宗自殺或死亡個案,過去3星期已有超過50宗懷疑自殺的新聞,包括染疫長者墜樓或因財困而輕生等,不少死者已年過70歲。有防止自殺組織表示,今年度所接獲的求助電話,比去年增加逾50%;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港大由2009年開始追蹤調查社會大事件對市民精神及情緒的影響,而1月底最新的數據顯示,有近10%受訪者疑似出現臨床上的抑鬱症狀,而疑似焦慮的比例則更高,有13%至14%,即約每7、8人就有一個出現懷疑焦慮,亦是2009年以來最高的水平。梁卓偉提醒上述數據顯示疫情下應更關注精神健康情况。

自由亞洲電台報道引述防止自殺組織「生命熱線」高級經理Leon,他指於疫情下求助數字明顯上升,而在2021年4月至今年2月,已經收到12萬通求助電話,比較在2020至2021同期約有8萬個求助電話為高,而今年頭兩個月已收近2.2萬個求助電話,而2021年同期有約1.6萬個。Leon稱求助電話增加除因疫情外,機構亦多了義工在家接聽電話,變相能接觸更多個案;他指疫情嚴重與求助個案上升有必然關係,特別在第五波疫情下,求助者的自殺風險更較以往高出二至三成。Leon又指來電者大多介乎30至50歲,求助的問題廣泛,包括情緒問題、財政壓力、家庭關係等,他認為雖然這些問題一直存在,但於疫情下顯得更為尖銳。此外不少求助個案的焦慮,是因為對疫苗接種一知半解,反映港府發放資訊混亂,義工需於電話中對求助者作出安撫,包括提供客觀事實,因此他建議政府應加強解說。

前線社工曾紀南接受訪問時指出對於疫情的未知數及一些似是而非而訊息都會帶來焦慮感,例如是否會強檢,強檢令下要否搶購民生用品等,加上疫情下無法外出,容易衍生出家庭內部矛盾及磨擦,種種因素下,容易產生情緒問題。曾亦寄語港人於疫情下,街坊鄰舍之間要加強互助及關心。關注心理健康的非牟利機構Mind HK早前透過傳媒提醒市民於疫情下,要做好身心健康管理,包括維持健康作息習慣,不妨進行呼吸及靜觀練習。而長者方面,有精神科專家建議,當察覺到長者出現憂慮情緒時,應給予安慰,為他們做足防疫準備。

求助熱線及網站: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2222

撒瑪利亞會熱線(多種語言):28960000

社會福利署:23432255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7350

生命熱線:2382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東華三院芷若園熱線:18281

利民會《即時通》:35122626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http://www.openup.hk

@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