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副外交部長周三(11月3日)表示,北京對待立陶宛的態度,是給歐洲的一記「警鐘」,他呼籲歐盟面對中共政權時,必須團結一致。

今年8月,立陶宛批准台灣在首都設立一個「台灣」代表處。這一名稱觸怒了北京,北京堅持認為,這個自由的島嶼是中國的一部份,要求使用「台北」來代替。

這場外交齟齬迅速升級。儘管維爾紐斯強調此舉並不代表挑戰「一中原則」,但這個舉動,被許多人認為是朝向最終正式承認台灣,所邁出的潛在第一步。

隨後,北京要求立陶宛撤回其駐華大使。

這個僅約300萬人口的國家,今年還退出了中共主導的「17+1」機制,並敦促其它國家也一併退出,促進歐盟真正的團結。

對北京的緊張關係,導致兩國貿易中斷,北京也中止了「一帶一路」之下原本要連結到該國的貨運列車,立陶宛食品出口商正在申請的新許可證也遭暫停。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止,立陶宛似乎不打算退縮。

據路透社報道(超連結),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普蘭克維丘斯(Arnoldas Pranckevicius)在美國華府一場安全論壇上說:「我認為,在很多層面上這都是一記警鐘,尤其是針對歐洲人,這讓他們了解,如果想要捍衛民主,就必須起身對抗。」

普蘭克維丘斯說,為了讓歐洲獲得世界信賴,成為美國的合作夥伴,它必須「團結面對中國」。

他表示,中國正試圖殺雞儆猴,因此「西方社會、美國和歐盟如何反應是一個原則問題」。

目前,只有15個國家與台灣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在其它國家台灣有事實上的大使館,這些大使館通常被稱為「經濟文化代表處」,並使用「台北」這個城市為名,以避免提及台灣本身。

普蘭克維丘斯補充說,立陶宛退出「17+1機制」不是反中國,而是親歐洲。

他說:「我們必須口徑一致,否則我們就無法取信於人,無法捍衛我們的利益,也無法與北京保持對等的關係。」

此前,美國政論雜誌《政客》(Politico)指出,立陶宛並不是第一個與北京發生外交糾紛的歐盟國家,但它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它在這場爭吵中幾乎沒有損失。(超連結

事實上,許多歐洲國家與中國有頻繁的商業往來,或依賴中國投資。相比之下,立陶宛與中國的商業聯繫很少。

報道中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立陶宛官員說:「你能相信我們在中國的投資,比中國在立陶宛的投資多10倍嗎?」

他表示,在各國投資中,只有300萬歐元來自中國。相比之下,立陶宛公司在中國投資了近4,000萬歐元。

出於安全考慮,立陶宛一直在阻止中共國企在該國投資。

「中國有興趣在我們的基礎設施和其它部門進行更多的投資,這些都是國安方面的敏感問題」,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說,「但我們對這種戰略投資有一個國家篩選系統。」#

------------------

負片世界見真實色彩
一起走過20年 共度艱難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