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可能是最近很多人在買東西時共同的一個感受。從去年開始,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物價開始上漲。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美國、加拿大等國陷入了一方面物價攀升,一方面貨架空空的窘境。
物價上漲、能源緊缺、缺工、缺船、港口擁塞是全球目前面臨的巨大壓力,而這種壓力也實實在在地傳導到了我們每一個消費者的身上。從多方面來看,短期內物價上漲的壓力依然存在。
那麼,這是甚麼原因造成的呢?還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的報告還發出了滯脹的警告,這又是甚麼原因呢?
能源短缺和供應鏈瓶頸 加劇全球通脹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9月以來,歐美天然氣、動力煤以及電力價格,紛紛刷新歷史新高。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今年以來,原油價格已經累計上漲了64%;而在過去6個月中,天然氣的價格也幾乎翻了一倍;兩者都達到了7年來的高點。
我們看到,能源價格上漲,是兩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疫情緩解導致需求上升,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能源的供應緊張。
根據Rystad Energy的數據,2010年至2015年期間,全球石油和天然氣(不包括頁岩油氣)的勘探支出平均每年大概是1,000億美元,但在原油價格暴跌後的幾年裏,年均支出下降了約50%,在500億美元左右。而國際能源署(IEA)近日表示,今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總額將比疫情前下降約26%,只有3,560億美元。
除了能源緊缺之外,全球各大港口擁塞的情況也日趨嚴重。《紐約時報》報道稱「一切都不正常了」,並描述這一現象時說,「供應鏈大混亂」(Great Supply Chain Disruption)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美國最大的港口之一已經沒有地方可以放東西了。隨著主要港口應對驚人的貨物堆積,這可能需要對世界航運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改造了。
美國多家媒體報道說,為了儘快解決貨物積壓問題,白宮提出了一項措施叫「90天衝刺(90-day sprint)」計劃,要求洛杉磯港口的部份工作實行全天24小時運轉。
實際上,港口擁塞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世界其它地方,比如英國、加拿大等國都出現了港口擁塞現象,貨物不能及時到達銷售端,又導致市場商品緊缺,貨架空空的現象。
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營運商之一,杜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警告說,全球供應鏈的瓶頸,導致貨運運輸成本上升,並且將持續到2023年。
早在8月份時,中國到美國的40呎貨櫃的運費,已經超過2萬美元。而在2019年,一個貨櫃的運費大約只有1,400到2,000美元左右。
而在中共「能耗雙控」政策下導致的大面積停電,更是讓全球供應鏈的緊張狀況雪上加霜。
旅居美國的中國經濟學者黃峻分析說,中國的拉閘限電,將減少大約三分之一的產能,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主要涉及4個行業:第一是紡織品,第二是玩具、文具和辦公用品,第三是電腦和電腦配件,第四是機械零配件。
據黃峻對中國境內廠商的調查估算,拉閘限電將導致聖誕節期間,中國的出口產品價格上漲10~15%。而美國的零售商品大約有40%來自於中國,因此,美國零售商品價格將上漲大約4~6%。由於這個價格上漲只發生在聖誕節前後兩個月,因此會導致美國全年的通貨膨脹上升大約1%,而在聖誕節期間物價大約會上漲15%。
而據霍士財經網頻道(Fox Business)報道,一位擁有兩家連鎖食品超市的億萬富翁約翰卡西米蒂迪斯(John Catsimatidis)表示,通貨膨脹和供應鏈的瓶頸問題,正在困擾著美國各地的超市和其它零售商。他預計,在未來60天,食品價格上漲將超過10%,而且這一趨勢在「短期內」不會下降。
隨著年底西方傳統購物季的到來,白宮官員則提醒說,今年聖誕節期間,美國民眾可能要面臨物價上漲和一些貨架空空如也的局面。
世界食品價格飆升 能源危機或帶來糧食危機
事實上,食品價格上漲,也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由於供應條件趨緊、需求強勁,全球糧食價格已升至10年來的最高水平。
9月的食品價格指數是130.0點,環比上漲1.2%,同比上漲達到32.8%,是2011年以來的最高漲幅,主要是受穀物和植物油價格的推動。
9月的植物油價格指數,環比上漲1.7%,同比更上漲了60%;而穀物、乳製品和糖類價格的上漲幅度也都不小。
食品價格的上升,直接關係到居民的生活水準,當然,也就會更加引發關注。那麼,食品價格為甚麼也會上漲這麼多呢?我們看到有幾點原因。
首先,極端氣候導致2021年全球農作物減產,並且極大地削弱了全球的穀物庫存。美國農業部(USDA)8月份的報告說,排名全球前三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都出現小麥大幅減產的情況。這也讓全球小麥面臨供應短缺的威脅。
另外,巴西作為世界主要糧倉之一,今年也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導致多種農作物減產。而在極端氣候和疫情導致的產業鏈斷裂的打擊之下,到今年年底,全球穀物的庫存會被明顯削弱。
其次,能源危機也將帶來糧食危機,因為生產化肥的原料是煤炭和天然氣。
9月15日,美國化肥龍頭企業CF工業控股宣布,由於天然氣價格持續高企、生產已難以為繼,將關閉位於英國的兩家化肥工廠。而挪威雅苒國際集團17日也表示,他們在歐洲的6家化肥工廠將減產40%。
而全球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暴漲,已經開始推升化肥的價格。
由於當今農牧業對化肥的依賴性十分嚴重,一旦化肥短缺,產量根本無法保證,糧食庫存就會繼續下降,並且會進一步推動糧食價格。
此外,像是大豆、粟米等農作物還可以用於生產生物柴油。所以,一旦能源危機爆發導致燃油價格大幅上漲,也會進一步拉動大豆、粟米的價格,甚至造成糧食短缺。
中國通脹升高 滯脹風險加劇?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最近的經濟情況。受大宗商品價格漲價和國內電力供應緊張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創下25年來的新高,同比增長了10.7%。煤炭價格9月份飆漲了74.9%,遠遠超出8月份57.1%的漲幅。
與此同時,PPI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剪刀差進一步擴大到10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消費繼續萎縮、成本繼續上漲,而上游原材料漲價和中游製造業成本上行等因素,正在往下游傳導。而隨著電價放開,通脹必然會加劇。
14日,中共總理李克強在統計局公布數據的當天表示,就算放開電價升幅限制,對通脹影響也有限。但他的理由是,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食品為主,電價在通脹計算中佔比有限。
不過,他的這個說法馬上被外界糾正,稱這顯然是「掩耳盜鈴」。現實的情況是,電費升跌影響著各行各業,如果升幅過快、過大,各行業成本都將上漲,最終還是要由消費者來承受。
而PPI和CPI的剪刀差,正反映出「滯脹」的風險,也就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的風險。
我們看到,中共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超預期下行,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創下過去一年來最低的季度增長,而今年前兩個季度的GDP同比增幅分別為18.3%和7.9%。
在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中,除了出口增長仍屬亮眼以外,投資依然偏弱。不過,最弱的還是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4%,有所反彈,但仍然慢於經濟增長的速度。
還有分析指出,中國的出口目前主要是靠「價」在支撐,而「量」已經出現了回落,預計未來幾個季度出口增速也將放緩。同時,基建和內需難以扛起穩增長的大旗。倘若未來外需超預期下滑,內外需同步趨弱,經濟面臨的壓力就會更大。
而中國目前的經濟情況,看上去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的報告中所擔憂的情況也有所相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說,全球可能面對經濟不景和高通脹同時夾擊的風險。滯脹陰影將不利於民生,更不利股市和樓市等資產價格,成為今年第四季環球股市的一大隱憂。
這樣看來,我們可能還要經歷一段比較艱難的時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