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的鮑姑為中國第一位女灸學家、中國四大女醫之一,她的丈夫為著名的煉丹家葛洪。葛洪專注於修道,鮑姑則把精力放在研究醫術上,自創了艾灸絕學。鮑姑一邊修行,一邊行醫救人,很快醫名遠揚。人們感念她的善舉,為她建造祠堂,把她自製的艾藥尊稱為「鮑姑艾」。

醫道淵源

鮑姑原名鮑潛光,她的醫術有多高明,還要從她的父親和丈夫說起。《晉書》記載,她的父親鮑靚5歲時突然說:「我前世是曲陽李家的兒子,9歲時墜井而死。」這可驚呆了全家人,他們連忙找來那戶的家人詢問,竟然全都吻合。

鮑靚天賦異稟,遍覽群書,尤好道學,更有幸遇仙人傳道,小小年紀已成修行中人,掌握煉丹、屍解等道術。

古時修道法門無數,若尋根探源,鮑靚大約應算作秦皇時河上丈人的徒孫。在東海賣藥的安期生機緣巧合下,師從河上丈人習黃老之學,潛心修仙,成為彼時帝王與方士推崇的上仙。再經馬鳴生、陰長生兩位道人傳承,最終傳至鮑靚這一輩。從此可知,鮑靚所學之道法,與醫道殊有淵源。

鮑靚儒道兼修,成家後也曾在朝中任職,亂世中也參與過大大小小的征戰,做過黃門侍郎。然他志在道學,遷至丹陽後便開館授徒,與葛洪結下師徒之緣。這位丹陽少年,像極了年輕時的鮑靚,亦具仙緣慧根。其伯祖父葛玄生於三國時期,在煉丹術士左慈處學道,將一身祕術傳於弟子鄭隱。鄭隱在葛洪16歲時,將平生所學回傳於葛洪。

葛洪抱樸自安,閉門讀書,雖出身江南士族,因家道中落,長期靠砍柴換來紙筆,才得以博覽群書,精通儒、道之墳典,在養生煉丹之術日臻進益。他淡漠榮利,立身世間自有仙風道骨之態,鄉人敬之,贈以「抱朴子」之號。

西晉太安元年,鄭隱預知亂世將臨,攜入室弟子翩然遠遁。或許他算出愛徒葛洪別有一番因緣,獨留他一人在丹陽修行。這樣,葛洪轉投鮑靚門下,其修為與品行皆受鮑靚器重,與正值妙年的鮑家小姐締結一世姻緣。

自悟灸術

似乎直至此時,鮑姑這才影影綽綽,散見於歷史的記憶。沒有人知道她如何修行得道,亦無人考證她怎生研習醫術。生為鮑靚之女,得道術之啟蒙;為葛洪執帚,更是得遇一位志同道合的仙友。鮑姑既有精通經史、長於丹道的父親和夫婿,所聞所見皆是修身養性之道、煉丹修仙之法。她深居簡出,與他們平日裏討教、切磋,修成道中仙姑又怎是難事?

況且葛洪之於鮑姑,亦師亦友,二人結褵,雖說少了些許長相廝守的浪漫,卻多了在道法上教學相長的助益。的確,更多時候,鮑姑就是葛洪的得力助手,一同採藥煉丹,雙修道術教義,竟成凡塵的一對神仙眷侶。

後來,鮑靚調任南海郡太守,舉家遷徙,鮑姑和丈夫便選擇在附近的羅浮山隱居清修,過著不問世事、清靜無為的逍遙日子。據傳,鮑靚到任後,白日裏處理政務,夜間便乘著布鞋化作的飛燕,一路御風而行,飄至女婿家共同研習仙術。魏晉是動盪戰亂的年代,偏生這一家人超脫生、老、病、死,在南國尋來一處淨土,度過一年年清靜歲月。箇中滋味,恐怕只有這三人方能體味。

相較於醉心安鼎煉丹的葛洪,鮑姑則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醫術上。她修道之餘,出沒於崇山峻嶺、溪澗川流,採藥、製藥,自研灸術,終於獨創一門艾灸的絕學。雖然鮑姑無專著傳世,但丈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針灸醫方百餘則,列舉的灸術就佔九十多條,其中對灸治的功效與施用方法都做了精妙講解。後人多推測,書中有關灸治的論述,多半出自鮑姑之手。想來她已是道中人,自然不會為身外名利掛懷,只要平生所學能夠造福人世,冠以何人之名遠在她思慮之外。

仙蹤何處

艾草(Shutterstock)
艾草(Shutterstock)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是醫病良藥,而史料有載的第一位用艾葉治病的神醫,恰是鮑姑。她在越秀山腳下發現了一種紅腳艾,特製成艾絨條,取一點用火點燃,熏於人身,贅疣便可盡脫,真可謂回春妙法。鮑姑雲遊南嶺,足跡遍及羅浮、南海、番禹諸縣,用此法治癒了諸多病者。

相傳,某日鮑姑在採藥歸途中,偶遇一位在河邊抽泣的女子。原來她年輕的臉頰上竟生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掩蓋了原本如花似玉的真容。她向鮑姑哭訴,因為貌醜,她被鄉親鄙視,婚事也一拖再拖,故而在此對影自傷。鮑姑心生憐憫,立即從藥囊中取出自製的艾條,為她熏灼。片刻後,少女臉上的贅瘤全部脫落,光潔的臉上猶如無瑕白玉。恢復美貌的少女向鮑姑千恩萬謝,歡喜還鄉。

鮑姑行善之事,大抵如此。她隱世雲遊,行蹤不定,遇到患者即施以援手,事了則翩然遁去。儘管有幸見過她的人寥寥可數,但她的行醫善舉早遍傳南嶺。當地人感念她的恩德,不僅為她建造祠堂日日供養,還將她特製的艾藥尊稱為「鮑姑艾」。

不需環珮玲瓏,亦不需仙樂悠揚,鮑姑就以最本色的面目於世間修道行醫,一晃就是幾百年光陰。

唐貞元年間,有位豁達任俠的公子崔煒,有幸得到鮑姑的賜教。

一天,一位討飯的老嫗失足跌倒,碰翻酒缸,老闆知她無錢賠償,一怒之下竟要動手打人。崔煒路見不平,立刻阻攔,為幫老嫗賠錢,脫下外袍作為抵償。

幾日後,這位老嫗登門,送給崔煒自製的艾蒿,並教授他治療的方法,讓他以此法濟世救人,告訴他「將來能娶美女為妻」,說罷,老嫗忽然不見。

後來崔煒用艾蒿先後灸治高僧、富賈,終於成家立業,衣食無憂。他的妻子告訴他,那位送艾草的老嫗,名叫鮑姑,是東晉鮑靚之女,葛洪之妻,一生在嶺南一帶行醫救人。崔煒聞言,遂生求道之心,散盡萬貫家財,攜妻室至羅浮山尋鮑仙姑去了。

鮑姑的醫術擅名一時,世代追仰,直到明、清仍有人不辭辛勞尋求鮑姑艾。今時今日,不知鮑姑仍在南嶺修道救人,還是早已白日飛昇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