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恆星最終長到多大,並不取決於其最初內核的大小,而是由在發展過程中與附近天體競爭能夠吸收到多少資源決定的。
這項發現出乎多數天文學家的預料。科學家一般認為恆星最初的內核至少來自兩種情形:一個由氣體不斷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或是另一顆死亡恆星的殘骸。這些內核就像新星的「種子」,它們會慢慢長大。最初的內核越大,最後長成的恆星越大。
可是這份3 月22 日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期刊上的研究發現,似乎恆星成長過程中與其它天體的競爭結果對最後恆星大小的影響更大。
這份由日本國立天文台(NAOJ)引領的研究,近距離觀察了獵戶座大星雲(Orion Nebula Cluster)內部新長成的恆星,和還沒長成新星、由氣體聚集在一起剛形成內核的情況,進行對比。
結果發現內核的質量對最後長成恆星的大小和質量影響很小,這意味著恆星在成長過程中如何競爭宇宙氣體資源,對恆星最後的質量起到更重要的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查看宇宙其它區域的數據,以查明這是獵戶座大星雲區域特有的情況,還是宇宙內恆星成長普遍遵循的規律。如果是後者,這將改寫科學家對恆星誕生機制、以及恆星之間相互作用的認知。
研究人員還表示,不管怎樣,這份研究顯示,未來對恆星演化的模型不應該把它們當做處於真空中獨立的個體進行模擬,它們是周圍「社區」的一份子,周圍的宇宙環境對它們起到重要的影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